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率先开展了都市农业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还刚刚起步。在我国,都市农业还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把大城市地区的农业和农村作为一个特殊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强调城市建设与农业发展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重视在城市化过程中对农业的综合功能的认识和开发,充分发挥农业对城市具有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等方面的多重功能,并且随着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入,都市农业的生态和社会功能将会愈益显示出其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因此,对大城市地区都市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研究,系统地研究我国现代都市农业的理论与实践,借鉴国外都市农业发展的宝贵经验,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大城市郊区都市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之路,对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全文包括理论总结、经验借鉴与实证分析三大部分,共分为有八章,各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绪论。主要探讨了都市农业的概念及其基本内涵,并对中外都市农业发展研究进行了述评,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本论文选题的意义,以及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现代都市发展与现代都市农业的产生。首先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现代都市的产生、发展与都市农业形成进行了考察,表明都市农业的形成是在城乡结合地带不断发生着的地域空间整合、城乡经济整合和行政体制整合过程这三维整合的结果;然后我国都市农业发展的背景进行了分析。
第三章,都市农业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都市农业的基本原理从都市农业地域范围的界定入手,分析了都市农业的特征,都市农业的功能,都市农业的形式(包括都市农业的模式与类型),并对都市农业与一些相关农业类型(包括都市型农业、城郊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进行了辨析。综合国内外的研究,都市农业的主要理论基础可归纳为三个方面:(1)农业布局与城乡发展理论,包括农业区位论、田园城市理论、区域整体性和城乡协调发展理论(城乡一体化理论)、国外其他有关都市农业理论(包括环境事业理论、都市第三空间理论、稀有性财货理论);(2)相关经济理论,包括产业结构演进理论、比较优势理论;(3)我国的城郊经济理论。
第四章,国内外发展都市农业的实践。主要阐述了海外都市农业的发展概况,将其归纳为三大模式:即以美国为代表的经济功能为主的发展模式、以中西欧国家为代表的以生态与社会功能为主的发展模式、以亚洲东部的日本、新加坡和我国台湾为代表的兼顾经济、社会与生态功能的发展模式,并对美国的社区支持农业园、德国的市民农园、法国巴黎大区的都市农业、荷兰的设施农业、日本的都市农业、新加坡的都市农业科技园区、我国台湾的都市休闲农业进行了广泛介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海外都市农业的发展经验以供我国加以借鉴。从我国都市农业的实践来看,可分为国内大都市型、部分省会城市及沿海地区大中城市型这两大类型,并表现出不同于海外都市农业发展的特征,即在都市农业发展中兼顾经济功能、社会功能与生态功能的协调发展,在城郊农业基础上发展都市农业,以及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
第五章,都市农业与农业现代化——上海郊区都市农业现代化进程解析与评价。首先在理论上分析了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与主要模式,然后对上海郊区都市农业发展的历史进程、现代都市农业的现状特征与空间布局进行了阐述,最后根据我国学者通过设立一整套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对全国以及上海的现代化的进程进行评价的两项研究成果,从定量研究的层面上对上海郊区都市农业现代化进程进行了评价:(1)从上海农业现代化在全国的位置来看,在1998年上海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得分居全国之首,据此判断上海已经开始跨入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阶段,有可能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2)对上海都市型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程度评价表明,到2010年左右,有条件率先在外环线以内地区和外环线以外的一些经济基础好、城市化建设较快的地区建成都市型农业、农村现代化;到2020年,可全面、高标准地建成上海都市型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实现上海农村生态环境现代化、农业装备现代化、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应用现代化、农村经济与结构现代化、农民生活质量现代化。
第六章,现代都市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与未来——迈向城乡一体化。都市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一个国家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水平,因此实现都市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成为大城市地区郊区发展的共识;从总体上来看,现代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城乡一体化前提下的一个开放式的、城乡融合的、农工商一体化的复合的社会经济系统,其特点主要表现为生产科技化,功能多元化,装备设施化,产业融合化,发展持续化。而“城乡一体化”则是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为主要特征,通过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融合,从而达到城乡共同繁荣、富裕、文明的过程,主要包括城乡经济一体化、城乡城镇体系一体化、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城乡管理体制一体化等重要方面的内容。世界发达国家如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的经验表明,都市农业的发展对城乡一体化的实现起着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上海城乡一体化的实践始于1980年代的上海北部地区,为了理顺行政管理体制,1988年上海市撤销吴淞区和宝山县、合并组建宝山区,并把这个上海市当时唯一的城乡合一行政区作为调整城乡关系的综合改革试验区,从而使城乡一体化从理论进入到应用的新阶段。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上海的城乡一体化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繁荣的城区与相对落后的农村形成的反差已经大为改观,但是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城乡之间表现在经济、社会、分配和城市空间布局等诸多方面的二元结构依然存在。上海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而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关键在于农村的发展。因此针对上海“三农”所涉及的三个方面,重点探讨了上海郊区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设现代都市农业、充分发挥农业的生态综合效益;上海郊区农村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村城镇化,上海郊区农民的现代化——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实现农民市民化的主要内容和实现途径。
第七章,建立与完善城乡一体化的行政区划体制。随着我国特大城市地区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快速推进,迫切要求建立城乡一体的行政区划体制。这里从两个不同的侧面,对该问题进行了探讨。第一部分是针对我国特大城市郊区普遍实行的“撤县(市)改区”模式,分析了其形成的原因及其存在的主要弊端,即造成城市持续向外蔓延、耕地资源大面积锐减,混淆了不同类型的行政区、出现假性城市化现象,以及有可能对原郊县(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提出了特大城市郊区建立城乡一体化的行政区划体制的构想,包括中心城市下设立二级市,实行“撤县改市”;设立县辖市,最终实现“县市合并”;对现有市辖区进行改革。第二部分是关于我国特大城市郊区农场实行属地化管理与行政区划调整问题的研究。农场属于农垦系统,是我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经济组织。农垦系统的管理一直是自成体系,导致农场的社会经济一直封闭运行,与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联系甚少,严重制约了农场的发展,也非常不利于城乡一体化格局的形成。因此农场企业必须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分离社会职能,实行属地化管理。这里以上海市郊东南沿海地区的朝阳、东海、芦潮港、五四、星火这五个农场为例,通过总结我国农场属地化的经验模式、回顾上海市郊区农场属地化已有的实践,提出了未来上海市郊区农场属地化与行政区划调整的设想,以期为我国其他大城市地区实行农场属地化,实施行政区划调整提供重要的借鉴作用。
第八章,结语。对本文的主要成果、主要观点和结论做了简要的归纳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