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老年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特征,并以24小时脉压代表动脉僵硬度,探讨24小时脉压与60岁以上老年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心脏结构及左室舒张功能的相关性。 方法:按照严格的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老年心血管内科及心内科住院诊治的60岁以上诊断为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共85例作为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组(心衰组),其中男性56例,女性29例,年龄分布为60-94岁,平均79.49±10.01岁;选取同期在老年心血管内科住院且无心力衰竭的100例病例作为正常对照组(非心衰组),其中男性75例,女性25例,年龄分布为60-91岁,平均76.45±11.46岁。绘制资料收集表,详细记录所有入选患者基本资料(包括身高、体重、吸烟史、既往疾病史、用药史及心衰相关的症状和体征等);并对所有患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进行心脏结构和左室功能测定、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测定及脑钠肽、血红蛋白、血糖、血脂等生化检查。应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根据资料类型不同选择相应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组间上述指标是否有统计学差异,并对24平均脉压与患者基本情况及心脏结构和功能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1.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及吸烟史无统计学差异;对比疾病史,心衰组患者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房颤、糖尿病及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概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29,P=0.01,P=0.009,P=0.032,P<0.001),血脂异常症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病率无差异;心衰组患者用药史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缩素Ⅱ受体阻断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利尿剂、硝酸酯类药物(P=0.008,P=0.013,P=0.027,P<0.001,P<0.001)的应用率均显著大于对照组,两组间阿司匹林的应用无统计学差异。与对照组相比,心衰组患者24小时脉压、24小时平均收缩压、脑钠肽、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峰速/二尖瓣环舒张早期心肌速度(E/e)、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左房内径、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均增大(P<0.001,P=0.014,P=0.001,P=0.002,P<0.001,P=0.002,P=0.004),心衰组患者e减低(P=0.01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冠心病、室间隔厚度、脉压是老年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2.24小时脉压与患者基本资料的相关性分析显示,24小时脉压与年龄(r=0.476,P<0.001)、BNP(r=0.389,P=0.001)、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r=0.442,P<0.001)、24小时收缩压(r=0.829,P<0.001)呈显著正相关;24小时脉压与心脏结构及功能参数的相关性分析显示,24小时脉压与E/e(r=0.505,P<0.001)、室间隔厚度(r=0.396,P<0.001)、左室后壁厚度(r=0.291,P<0.001)呈显著正相关,与e呈显著负相关(r=-0.457,P<0.001)。 结论:老年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脉压水平显著增高;脉压增高是老年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脉压水平与心脏结构及左室舒张功能有显著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