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冲突的外在呈现——威廉·福克纳五部约克纳帕塔法小说中的旅行叙事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3951880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福克纳闻名世界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中,这五部小说是不容忽视的;它们是《喧哗与骚动》《在我弥留之际》《圣殿》《八月之光》,以及《押沙龙,押沙龙!》。尽管它们中的每一部都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讨论,除了这五者均以约克纳帕塔法县为故事背景,有着同样的技巧创新,以及或许有着相同的主题外,它们之间似乎还并未被建立起过其他的联系。而事实上,它们的确还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即是这五部小说中的每一部都曾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了旅行这一意象。尽管这一元素或许会被认为是无关紧要的,它仍是福克纳作品中的一部分,而它在福克纳五部主要小说中一次又一次地出现的事实也显示出了其所具有的研究意义。本篇论文的意图便在于审视这五部小说中所蕴含着的旅行叙事,以便验看其是否表现出了某种或某些模式,以及挖掘出福克纳通过这些旅行叙事想要传递的信息。
  导论部分主要对相关研究进行了简要的梳理,阐述了研究的必要性以及人物内心冲突与旅行这一意象之间的联系。事实上,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以上提及的五部约克纳帕塔法小说中的旅行叙事并未在学者中引起广泛关注。而在另一方面,旅行这一意象的确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了那五部小说之中。昆丁的死亡之旅为早显颓势的康普生家族又添新愁,《在我弥留之际》的主干部分讲述的亦是整个本德伦家族进行的安葬之旅。《八月之光》开始亦结束于莉娜?格罗夫旅途中的身影,同时还讲述了乔?克里斯默斯漫无目的的四处徘徊。与此同时,还有贺里斯?班鲍的归乡之旅以及托马斯?萨德本的西印第安群岛之旅。本文认为旅行是一个叙事载体,福克纳运用这一载体意在揭示人物的内心冲突。在旅行这一行为确实发生之前,主人公正困囿于其自身的内心冲突,这转而造成了恐惧,或者苦恼与痛苦的心理状态。当这些糟糕的感受变得令其无法忍受时,急于使自己摆脱困境的主人公终于在行为上做出了反应,即上路旅行。换句话说,主人公踏上旅途的这一行为其实是他(她)内心冲突的外在呈现。
  第一章分别对昆丁·康普生以及贺里斯·班鲍二人的旅行进行了分析。困囿于现实中的痛苦与矛盾之中,他们的第一反应便是逃跑。昆丁以自杀的方式解放了自己,贺里斯去向了自己的出生地寻求庇护。就这二人来说,他们被动的逃跑只是其懦弱的表现,那些他们所逃避的人和事依旧如故。
  第二章审视了另外两个人物的旅行,他们分别是乔?克里斯默斯以及托马斯?萨德本。他们的旅行比起逃跑,倒更像寻找。因为无法确认自己的身份,在那十五年里乔?克里斯默斯只能眼看着那些街道向前不断延伸,也就是这样使自己成为一个现代版的以赛玛利。而在上述提及的三个人物各自面临着一场精神危机之时,托马斯?萨德本遇到的却是一个物质困境。为了实现自己的“计划”,他愿意进行任何必需的旅行。然而,尽管这二人为了得到自己所找寻的东西做出了一切可能的努力,他们并不是我们所以为的那种完美的英雄人物,他们在其寻找之旅中所犯下的致命错误最终导致了自己悲剧性的死亡。
  第三章讨论分析了本德伦一家以及莉娜?格罗夫的旅行。与前两章的四个旅行叙事相比,这一群人的旅行更为实际且少了很多感性色彩。本德伦一家虽是以埋葬死者的名义踏上旅途,几乎每一个家庭成员都还有着从这段旅行中获利的打算。至于莉娜?格罗夫,她起初踏上旅途是为了寻找她肚中孩子的父亲。当这人被找到却又失掉后,她又一次地踏上了旅途,同时继续享受着这过程中的分分秒秒。事实证明,与克里斯默斯及萨德本这两个为了扭转自己的命运不惜冲破自然、法律与人性的约束所不同,本德伦一家和莉娜·格罗夫很好地处理好了他们与命运之间的关系因而也成了这篇论文中所审视的所有旅行者中唯一能够在自己的旅行中相对获利的一群人,也正因此他们极有可能在这变化无常的世界中存活到最后一刻。
  结论部分对上述六个旅行叙事进行了一个总的分析,并且进一步阐释了本文的论点。事实上,这五部约克纳帕塔法小说中所蕴含的那些旅行叙事是人物内心冲突的外在表现。这些主人公均是由于内心冲突的压力所迫不得不踏上旅途,以期能够获得暂时或者永久的安宁。鉴于本德伦一家及莉娜·格罗夫是本篇论文所审视的所有旅行者中唯一做到这一点的一些人,福克纳或许是在借他们指出应对内心冲突的恰当方式,亦即要一直正视这一困境并在不违背自然、法律及人性的前提下尽最大的努力进行应对,直到内心重新恢复安宁。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本文对“想怎么X就怎么X”结构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首先对该结构的句法、语义和语用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和分析,然后从篇章的角度探讨了该结构在语篇中分布的规律,最后我们对该结构的三种变化形式进行了说明。  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介绍了该选题的目的、意义和前人关于该结构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本文采用的理论研究方法。  第二章为“想怎么X就怎么X”结构的句法分析。分析了结构中的定项“想”、“就”和“怎么”的性质,并
学位
在1980年代复出文坛的汪曾祺,热衷于对民间日常生活的书写,他小说中独特的回忆性笔触和对生活世界风俗画式的呈现,使他成为八十年代文学场域中颇为独特的存在。在他远离政治意识形态的书写中,实则包孕着对于民众生活世界的体认,也蕴含着深邃的历史文化意涵。本文试图将汪曾祺的创作放入时代历史的脉络中,通过爬梳历史和文本细读,深入探讨汪曾祺八十年代文学创作的审美风格和思想意涵得以生成的过程,厘清中国现代文学和当
学位
随着乌克兰经济的不断进步,学习汉语的乌克兰人也越来越多,近些年汉语的普及力度相比之前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是乌克兰汉语教师教学水平还远远跟不上汉语的传播速度。汉语的教育教学仍然有很多需要提升的空间。例如,汉语中的补语就是乌克兰学生难以理解的教学知识点,其中趋向补语因其特有的语法结构困扰着乌克兰的汉语教师。  笔者在自身所掌握的趋向补语理论的基础水平之上,结合前人的研究结论,采用实际案例分析。本文主要研
新诗自五四诞生以来,在呼吸现代生活气息、面对现代社会挑战的同时,也一直发扬着传统的艺术精神。桐城诗人陈先发作为当代诗坛的佼佼者,善于将禅理禅趣融入诗歌以拓宽诗境,在化用古典文化资源、赓续汉诗传统的同时,着力书写现代人的焦虑、困境,从而为当代新诗贡献了一批风格独具的优异文本。  本论文绪论部分着重对陈先发诗歌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正文第一章从文明的视野出发,对陈先发的诗思历程进行梳理,分析其家乡桐城派文
学位
“间”和“之间”是现代汉语中的方位词,都需要后置于“X”形成“X+间”和“X+之间”的结构才能进入到句子中。“X+间”和“X+之间”在使用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很多情况下可以换用,但在漫长的历史演化中,这两个结构都没有被淘汰的迹象,所以我们认为两个结构间一定存在着某些差异,从而使得两个结构都有存在的必然价值。本篇论文将从形式、意义、历史演化、表达功用和特殊的发展情况等方面对“X+间”和“X+之间”进
学位
本文关注19世纪中期英国文学的中国书写,以英国作家托马斯·亨利·西利的《瓷塔:九个中国故事》为主要论述对象,研究英国作家对中国题材的利用和改写。19世纪中叶,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结束和维多利亚时代的开启,中国逐渐成为了英国觊觎的对象,英国两个访华使团的失败以及成员充满恶评的著作影响了英国人对中国的看法,随之而来的鸦片战争则让中国成为更多作家的关注对象,英国文学的中国书写也由此发生转变,《瓷塔:九个中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