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不仅有深刻的思想价值,而且具有卓越的艺术成就,表现在书中所涉及到的从宗教哲理、国体家风、建筑园林、服饰器用、医药饮食、琴棋书画等诸多文化因素中,如何跨越这些文化障碍对翻译是一个极大的挑战。阿皮亚提出的“深度翻译”理论的概念正是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理论基础,即通过对译文添加各种注释、评注和长篇序言,才能表现出源语言中丰富而深厚的语言和文化语境。本文以“深度翻译”作为理论框架,从音注,字面注,意注,文化注和话语注五个方面对《红楼梦》霍译本、杨译本和邦译本中的注释进行对比,试图探讨各个译者处理不同类别文化负载词所采取的注释策略及文内注与文外注的得与失。研究发现,(1)杨宪益对《红楼梦》中文化词汇处理精彩之处在于那些不着痕迹却直入主旨、词义语境都恰如其分的词汇运用上。意译多用于语言注、文化事物类、文化名称类、文化行为类以及地名类中,而对于熟语典故类、书文戏曲类及历史神话人物类则倾向文化注,其音译或直译的译文适合渴望领略语言文化具有异域表达特色的外国文学爱好者阅读。(2)霍译本的文本内注虽相对简短,但其信息量的传达并不亚于杨注和邦注且文意通达,以译语读者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精心处理,其地道的英文表达适合英语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意译是其处理文化负载词的重要方式,除此之外也不乏用音译的方式处理地名类和历史神话人物名称类。(3)邦译本注释学术性较强,较之杨注和霍译注,邦译处理各类文化负载词的策略最为多样,译文及注释力求尽可能多地展示从音注到文化注的各个方面。邦注突出的特点是在文外注提供了更多的文化背景信息,为愿意更多的了解中国文化的异语读者及研究者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研究素材。文外注因少受行文空间限制而可以更多的涵盖从发音、字面义到指代义、文化义和语境义等各个方面,但同时我们看到,就文化词汇部分,霍译简洁清晰又能方便读者更轻松的了解文化信息的文内注可以作为范式译注进行应用和推广,而文外注于蕴涵文化信息量相对较大的书文戏曲以及熟语典故类则具有明显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