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检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膜微粒的水平及抗原表达情况,研究白细胞膜微粒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连续入院的缺血性脑卒中7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年龄、性别、种族等相匹配的体检者70例为对照。根据发病年龄、临床症状严重程度、血管狭窄程度以及TOAST分型进行分组。根据年龄段分组:<60岁22例,60-69岁38例,70-79岁11例,≥80岁5例;根据临床症状严重程度分组:轻度15例,中度27例,重度34例;根据脑血管狭窄程度分组:轻度18例,中度21例,重度37例;根据TOAST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40例,小血管闭塞型21例,心源性12例,病因不明的3例。取研究对象清晨空腹外周静脉血6ml,用枸橼酸钠抗凝,进行离心提取循环白细胞膜微粒,应用单克隆抗体PECy5.5-CD45、PE-CD14、FITC-CD4、FITC-CD15标定,通过流式细胞仪测定白细胞膜微粒的数量与类型。结果1.循环白细胞膜微粒比较:实验组循环白细胞膜微粒的水平均高于对照组,CD45+(1.69±0.92vs1.24±0.78,P=0.027),CD14+(3.28±0.89vs2.73±0.74,P=0.013),CD4+(1.20±0.76vs0.91±0.62,P=0.038),CD15+(2.28±0.99vs1.87±0.56,P=0.021),两组的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分组研究发现,(CD45+、CD14+、CD4+以及CD15+)白细胞膜微粒在60-69岁组,临床症状重度组、重度血管狭窄组以及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组中的水平较对照组中显著升高,且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循环白细胞膜微粒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CD14+的白细胞膜微粒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症状严重程度(r=0.356,p=0.019)、血管狭窄严重程度(r=0.255,p=0.025)以及缺血性脑卒中的类型(根据TOAST分型)(r=0.242,p=0.036)有相关性,且呈正相关;其余抗原表型(CD45+、CD4+、CD15+)白细胞膜微粒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无相关性(p>0.05)。结论1.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膜微粒CD45+、CD14+、CD4+以及CD15+四种表型水平显著增高,且CD14+与卒中临床症状严重程度、血管狭窄程度以及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关系更密切。2.CD14+表型的白细胞膜微粒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最为明显,提示可作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症状严重程度、血管狭窄程度以及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有效的生物学标记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