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小分子凝胶因子的设计合成及其凝胶性能研究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xuruiqi86273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首次设计合成了磷酸二异辛酯与三聚氰胺的双组分凝胶因子(PM),2,4-(4-硝基苄叉)-D-山梨醇(化合物A)和2,4-(4-氨基苄叉)-D-山梨醇(化合物D)组成的电荷转移型凝胶因子(A+D),基于水杨醛Schiff碱基团(Salen)的山梨醇单缩醛凝胶因子。对于双组分凝胶因子(PM)的研究发现,PM在水溶液中形成了亚稳态水凝胶;改变有机溶剂和水的混合溶剂组成能够形成稳定的混合溶剂水凝胶。通过对凝胶-溶胶相转变温度、SEM和流变学的研究发现,混合溶剂组成能够改变凝胶的热力学性质和凝胶的微观形貌。FT-IR、31P NMR和XRD研究结果表明,分子间氢键作用是形成超分子凝胶的主要驱动力。基于PM在不同种类溶剂中的凝胶结果,首次将Flory-Huggins作用参数用于凝胶化预测模型,使用文献中已报道的凝胶因子证明该模型在凝胶预测领域具有一定的普遍适用性。由2,4-(4-硝基苄叉)-D-山梨醇(化合物A)和2,4-(4-氨基苄叉)-D-山梨醇(化合物D)组成的复合凝胶因子(A+D)能使多种有机溶剂形成凝胶。紫外吸收光谱证明了凝胶形成过程中发生了电荷转移作用。通过SEM、XRD研究了电荷转移作用对凝胶因子自组装的影响,得出了电荷转移型凝胶因子可能的堆积模式。合成了2,4-(4-(2-羟基萘甲亚胺基)苄叉)-D-山梨醇(化合物S1),并对其自组装、光物理性质以及外界刺激响应性质进行了研究。发现化合物S1在溶剂中可形成稳定的室温凝胶和热可逆凝胶;通过POM和SEM证明了凝胶中存在明显的三维网络结构;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发射光谱和1H NMR研究表明,凝胶的荧光增强现象是由于在凝胶相中分子通过π-π堆积作用形成了J-聚集体和分子运动受到限制导致的。由于化合物S1具有功能基团Salen结构,因而可制备出具有多重刺激响应型智能凝胶软材料。所形成的凝胶体系对金属铜离子/EDTA、UV/Vis、酸/碱、加热/冷却具有可逆的刺激响应性。根据该智能凝胶的多重刺激响应特性,本文构建了基于凝胶的超分子逻辑门,包括―OR逻辑门‖、―INH逻辑门‖、复合的―INH逻辑门‖。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分析应用腹腔镜单纯缝合修补术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患者24例作为研究对象,
有机催化不对称Michael加成反应是构建C-C键最有效的有机合成方法之一,醛、酮和硝基烯的不对称Michael加成产物是多种手性药物和天然产物分子不对称全合成的重要原料和关键中
<正>专题简介:半个世纪以来,国外有关依恋的研究蓬勃发展,研究范围不断地扩展,从婴儿依恋,扩展到了成人依恋,以及团体依恋,可以说在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中,无处不存在依恋的踪迹
因为清洁有效而且取之不尽的氢能源对于任何绿色能源策略来说都是致关重要的,所以目前有效绿色经济能源材料的研究成为化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水溶过渡金属化合物作为活性催化
为了减小废加氢催化剂对环境的影响,同时提高废加氢催化剂的价值,采用Na2CO3焙烧-浸取法技术回收废加氢催化剂中的金属钼。考察了预处理温度、时间对废加氢催化剂烧残的影响,
(本刊讯)11月24日,记者茶艺培训班在北京大取舍茶艺馆开办。主要学习内容有:茶文化常识、茶叶茶具、茶艺流派、品茗艺术等。主讲教师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茶业发展研
期刊
超分子是由分子间的弱相互作用(氢键、配位键、静电作用、π-π堆积、范德华力、疏水作用等)形成的分子聚集体。以卟啉为构筑模块,加入小分子(有机、无机分子)、大环分子(冠
环境水样中痕量重金属的准确测定是研究其作用机理并对其进行有效防治的重要前提。重金属元素由于具有难降解、易累积、毒性大等特点,对环境的污染是不可逆转的,已经成为一个
近年来,以功能为导向的配位聚合物的构筑成为科学家们研究的热点之一。本论文总结了文献报道的配位聚合物在荧光探针、磁性(包括单分子磁体和分子基磁制冷)以及配位聚合物纳米化
在金厂矿区采用电法层析成像技术,了解矿化体深部变化情况,推断矿化体的规模、产状,并直接投入探矿工程进行验证,为在该区寻找隐伏矿体提供依据,并积累了一定的找矿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