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异化,作为一个哲学基本范畴,拉丁文为"alianatio",翻译成英文为"alienate",意为“让渡”、“脱离”,最早是作为社会学和政治学概念出现的,后经不同时代的哲人赋予其不同的哲学内涵。作为哲学范畴的异化,表现的是主体为了满足自身发展的要求,创造或分裂出作为自身对立面的客体,形成一种与自身对立的力量。通过对德国古典哲学以及古典政治经济学中异化理论的继承,结合对资本主义经济现实的考察,马克思深入探讨了市民社会中劳动、私有财产、分工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将政治学、哲学领域的异化拓展到了经济领域,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异化劳动理论。异化劳动理论在马克思的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中,通过对异化劳动的深入探讨,马克思将异化“由研究‘个体的类的矛盾’转移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冲突’,从而把对人的本质的研究置于现实的基础上,并进而找到了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生产力,第一次发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运动的规律并用以说明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1这样,异化劳动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创立奠定了基础。此外在当代社会,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也成为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批判现实的理论武器。对于分析和解决当代中国存在的异化劳动问题,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也具有启示意义。围绕对“异化”的解读,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绪论、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历史沿革、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内涵及地位以及马克思异化劳动时代价值。文章第一部分阐述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现状、主要观点、结构安排以及研究方法和思路。第二部分阐述作为哲学概念的异化的历史沿革,着重分析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思想来源以及历史发展。第三部分重点探讨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内涵及影响。第四部分主要分析当代中国存在的异化劳动现象,分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对认识异化现象以及消除异化的指导意义,彰显其时代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