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偏氟乙烯/钛酸钡复合材料的制备及介电性能的研究

来源 :北京化工大学 | 被引量 : 12次 | 上传用户:yu04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聚合物基陶瓷复合电介质结合了陶瓷电介质和聚合物电介质各自的优点,在储能材料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采用物理共混法制备了Ni/BaTiO3/PVDF三相复合材料,系统研究了复合材料的介电性能、击穿场强以及储能密度随改性Ni和BaTiO3含量变化关系;采用旋涂法和流延成型法制备了多层BaTiO3/PVDF复合材料,研究了多层BaTiO3/PVDF复合材料的结构参数对复合材料介电性能和击穿场强的影响,并通过介频谱揭示界面极化提高电介质复合材料介电常数的机理。1)Ni/BaTiO3/PVDF三相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随BaTiO3含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Ni含量的增加则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1w%Ni能提供最优的介电性能,在BaTiO3含量为50v%时介电常数约为40;复合材料的击穿场强随BaTiO3含量的增加大体表现出下降趋势,而随Ni含量增加表现为先升后降,3w%Ni时复合材料击穿场强超过175 Kv/mm,库伦阻塞效应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一结果;复合材料的储能密度在3w%Ni含量的情况下都能保持在较高水平上,超过2.0J/cm3。2)通过旋涂法和流延成型法制备的多层BaTiO3/PVDF复合材料层间结合情况良好,无明显剥离现象;与单层BaTiO3/PVDF复合材料相比,多层复合材料低频介电常数明显提高,其中,在整体BaTiO3含量为55v%时两层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达190,是相同BaTiO3含量的单层复合材料介电常数的三倍多,体现了非均相界面极化的增加;由于层间界面捕获空间电荷的缘故,多层复合材料击穿场强远远低于单层结构的复合材料,均在10Kv/mm以下。
其他文献
锡、铊和铅杂质使黄铁矿由p型半导体变为n型半导体;硫空位、铜、锌、银、金、锡、铊和铋杂质使带隙增大,铁空位、钴、镍、钼、钌、钯、铂、锡、砷、锑、硒和碲杂质使带隙变小,而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nocytogenes,Lm)和伊氏李斯特菌(Listeria ivanovii,Li)作为李斯特菌属中唯一致病的两个种深受研究者的关注,其中Li主要感染羊、牛等反刍动物,极
可生物降解微球是一种新型缓控释给药系统,以天然或化学合成的可生物降解聚合物为骨架材料包裹药物,具有良好的缓控释和靶向给药特性,其中新型高分子聚合物聚乳酸是研究最广泛的一类可生物降解微球载体材料。洛伐他汀临床上用于降低血清胆固醇,但由于洛伐他汀体内半衰期相对较短,其普通制剂在服用后血药浓度变化大,药物突释现象较明显。本文以聚乳酸为载体制备洛伐他汀长效缓释微球,以期能够长时间维持药物的有效浓度、延长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