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选用小鼠药物性心肌梗死模型,观察普伐他汀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内皮前体细胞的动员规律并比较两者的动员效果及特点,筛选最佳动员药物及最佳干预时间。2.探讨不同麻醉深度和呼吸管理模式下,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制作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的优劣,观察心脏形态学及心功能变化。3.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内皮前体细胞治疗大鼠心肌梗死,通过心脏超声检查、病理分析及在体和离体心功能测定,全面评价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心肌梗死大鼠的心功能改善作用。4.观察常用静脉麻醉药异丙酚和咪唑安定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释放的影响以及对内皮前体细胞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效果的影响。方法:1.采用腹腔注射异丙肾上腺素制作小鼠药物性心肌梗死模型,待模型动物稳定后,分别注射普伐他汀、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及等量生理盐水5天,观察用药开始第1、5、7、9天的CD34~+单个核细胞及内皮前体细胞的数目,测定血浆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浓度并对两者进行相关性分析。2.在分别采用面罩通气法及气管切开法的呼吸管理模式下,利用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制作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记录存活率与麻醉苏醒时间;进行HE染色、Masson染色和伊文氏兰/TTC染色确定心肌梗死模型的成功;四周后行在体心功能测定,并采用Langendorff装置进行不同前负荷下心功能变化的离体测定。3.雄性Wistar大鼠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心肌梗死组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其中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腹腔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天,对照组和心肌梗死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5天。于用药开始第7天时球后静脉采血,流式细胞仪测定CD34~+单个核细胞及内皮前体细胞的数目;ELISA测定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C-反应蛋白的浓度;RT-PCR检测心肌梗死交界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FLK-1mRNA的表达。第4周时通过超声、病理及在体和离体心功能测定,对心肌梗死大鼠的心功能进行全面评价。4.大鼠急,陛心肌梗死模型稳定后随机选取36只,连续腹腔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天,随机分为三组,于用药开始第7天时分别持续泵入生理盐水、咪唑安定及丙泊酚,6h后球后静脉采血,流式细胞仪测定CD34~+单个核细胞及内皮前体细胞的数目;ELISA测定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C-反应蛋白的浓度;RT-PCR检测心肌梗死交界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FLK-1mRNA的表达。于第4周时行在体心功能测定后,处死大鼠取梗死交界区心肌组织行CD34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并测量血管密度。结果:1.CD34~+单个核细胞和内皮前体细胞的数目及血浆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浓度均于用药开始第7天时达到高峰;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动员作用远远大于普伐他汀的动员效果;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内皮前体细胞的作用强于对CD34~+单个核细胞的动员作用。2.两种通气方法下均可制备确定的心肌梗死模型,存活率无差别,HE染色、Masson染色和伊文氏兰/TTC染色均可观察到明显的心肌梗死区。在体及离体心功能测定两者无差别,但与对照组相比,心脏的收缩、舒张及储备功能均显著下降。3.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提高了血浆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浓度,增强了心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FLK-1mRNA的表达,增加了外周血中CD34~+单个核细胞和内皮前体细胞的数目,使心肌梗死交界区的毛细血管密度增加,同时超声及在体和离体心功能测定结果显示心肌梗死大鼠的心功能得到改善。4.咪唑安定可以促进血管肉皮生长因子的释放,并使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内皮前体细胞的作用加强,促进了心肌梗死交界区血管的新生。而丙泊酚无以上两种作用。但是,两种静脉麻醉药均对心肌梗死后的心功能有改善作用。结论:1.普伐他汀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均有动员内皮前体细胞的作用,均能提高血浆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浓度及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其中,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内皮前体细胞的动员作用与血浆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浓度的增加有关。2.采用面罩通气行呼吸管理,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制作大鼠心肌梗死模型,与传统的气管切开法相比较,提高了制作动物模型的速度,此外避免了气管切开导致的颈部粘连,为心功能评价时分离右侧颈总动脉置入心导管及气管切开制作Langendoff模型创造了良好的条件。3.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能够动员骨髓中的内皮前体细胞进入外周血并进而归巢于缺血区,增加心肌梗死交界区毛细血管的密度,改善心肌梗死大鼠的心功能,因此,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用于内皮前体细胞动员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在临床上是有应用前景的。4.咪唑安定能够加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内皮前体细胞的作用,进而增加心肌梗死交界区的微血管密度,从而改善了心肌梗死后的大鼠的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