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女童性早熟是女童提前进入青春期,即女孩8周岁前出现乳房发育,和(或)10周岁前出现月经初潮,是儿童相对多见的内分泌系统疾病,可导致女童早初潮及出现成年终身高矮小等问题,受到各个家庭及社会的普遍关注。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经济的疾速发展,女童性早熟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增高的趋势,但其病因尚未明确,目前已有的研究表明可能与遗传、家庭环境、不良饮食及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本研究旨在探讨大连市某城区6-12岁女童性早熟流行病学特征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以期为女童性早熟的预防及早期干预提供指导意见,为大连儿童健康成长提供理论依据及健康指导,为下一步进行大连地区儿童大样本调查做好准备。研究方法以2020年12月至2022年1月大连市某城区6-12岁女童为初始研究对象,采用普查的方法对其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是经查阅性早熟影响因素相关的大量文献并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编制而成,问卷内容包括女童基本信息、第二性征发育状况及开始年龄、遗传相关内容、饮食情况、生活习惯、家庭环境及环境暴露等,设计为“问卷星”的形式,发放至区所在学校,由家长自愿填写问卷。回收问卷,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对问卷所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及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收回问卷3919份,其中有效问卷3768份,有效率为96.1%,总人群年龄中位数为9.1岁;其中7岁组女童人数最多,为879人。女童性早熟共检出40人,检出率为1.06%,发病年龄中位数为8.5岁,其中10周岁前出现月经初潮者共检出22名,检出率为0.58%,平均发病年龄8.9岁。2.女童性早熟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2.1一般情况:性早熟组女童母孕期有保胎史、难产或剖宫产,出生有窒息史及学习成绩偏下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遗传相关因素:性早熟组女童母亲初潮年龄中位数为13.0岁,正常对照组女童母亲初潮年龄中位数为14.0岁,两组存在统计学差异(χ~2=9.169,P<0.001)。两组女童家族性性早熟病史情况无统计学差异,但性早熟女童有家族性性早熟病史者比例(2.5%)高于正常对照组(0.2%)。2.3家庭环境方面:比较两组父母的婚姻状况(χ~2=15.362,P<0.001)、父女关系(χ~2=9.476,P=0.044)、母女关系(χ~2=20.348,P=0.001)存在统计学差异;比较两组女童是否为独生子女、父亲的文化程度、母亲的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家庭氛围无统计学差异(P>0.05)。2.4饮食情况方面:比较两组食用甜品或饮料情况(χ~2=10.435,P=0.034)、食用人工养殖动物性食物情况(如人工养殖甲鱼、海参、黄鳝、鸡、鸭、猪等)(χ~2=6.564,P=0.038)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2.5生活习惯方面:比较两组在是否经常开灯睡觉(χ~2=6.136,P=0.0471),每周看电视、电脑和手机的时间情况(χ~2=7.052,P=0.029),每天看电视、电脑和手机的时间(χ~2=7.847,P=0.041),放假期间每周体育运动的情况(χ~2=9.283,P=0.010),学习期间每天体育运动的时间(χ~2=9.214,P=0.010)方面有统计学差异。2.6环境暴露方面:比较两组女童经常接触塑料制品(尤其加热)、一次性餐盒(尤其加热)、清洁材料(如洗洁精等)情况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但性早熟女童组经常接触塑料制品(尤其加热)、一次性餐盒(尤其加热)、清洁材料(如洗洁精等)的比例均高于正常对照组。3.多因素分析:女童父母婚姻状况(OR=1.916,95%CI 1.020-3.599,P=0.043)、母女关系(OR=1.691,95%CI 1.045-2.736,P=0.032)、学习期间每天体育运动的时间(OR=0.454,95%CI 0.237-0.868,P=0.017)对性早熟的影响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1.母女关系亲密度下降、父母离异和再婚是女童性早熟的主要危险因素,故此建议各个家庭保持和谐良好的家庭成员关系对女童性早熟的预防非常重要。2.学习期间每天体育运动的时间长是女童性早熟的保护因素,故建议应当对女童进行健康教育,鼓励其学习之余养成运动的良好习惯以减少性早熟的发生。3.女童母亲初潮年龄,父女关系,食用甜品或饮料情况,食用人工养殖动物性食物情况(如人工养殖甲鱼、海参、黄鳝、鸡、鸭、猪等),是否经常开灯睡觉,每周看电视、电脑和手机的时间情况,每天看电视、电脑和手机的时间,放假期间每周体育运动的情况可能影响着女童性早熟的发生,故此建议针对相关饮食及生活习惯等给予相应的重视,减少性早熟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