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脑血管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CVD)是由各种血管性病因引起的脑部疾病的总称。本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及复发率高的特点,在我国的疾病死因调查中一直居于首位,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缺血性脑血管病在脑血管疾病中占绝大部分,而局灶性脑缺血又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种类,后期恢复差。因此,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寻找适当的治疗措施一直是临床上的重要课题之一。针灸治疗脑血管病的疗效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确认,为了发挥针灸特长,提高临床疗效,有必要进一步研究针灸治疗的机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多种病理机制,其中炎性反应过程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另外,血液流变学在此过程中也有所变化。因此,如果在缺血早期能降低再灌注时炎性反应的程度,抑制其反应过程,改善血液流变性,就可以加快脑血流的速度,减轻再灌注时的脑组织损伤,为后期的功能康复打下良好的基础。本实验对临床急性脑缺血2天的患者选取百会、中脘、足三里为主穴进行针刺治疗,观察针刺0天、4天、7天后白细胞和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并对患者用Fugl-Meyer评测表进行评测,观察针刺组和非针刺组上述指标的变化。同时用线栓法阻闭大鼠大脑中动脉,造成局灶性脑缺血模型,观察再灌注0分钟,6小时,24小时外周血白细胞的变化和血液流变学的变化,以及针刺上述三穴后各项指标的变化,为临床脑缺血疾病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以指导临床治疗,提高临床疗效。本实验结果表明:(1) 针刺可明显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后外周血白细胞的数量。临床研究显示以针刺后第4天的变化显著;而脑缺血大鼠以再灌注24小时后白细胞升高显著,针刺后显著降低。提示针刺对脑损伤的保护机制与针刺能降低脑缺血后外周血白细胞的数量有关。(2) 针刺可使脑缺血患者外周血粘度减低,红细胞压积降低,其中以针刺第4天后影响最大。大鼠以再灌注6小时血液粘度和红细胞压积升高显著,针刺6h后,红细胞压积降低显著,24h后,高切粘度降低显著。说明针刺能改善血液流动性,减轻脑缺血损伤。(3)针刺组与对照组比较,Fugl-Meyer评分也显著上升,说明针刺可以从整体上加快脑缺血患者的恢复进度。 综上所述,说明针刺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同时也说明针刺的早期介入对于抑制白细胞上升,改善血液流变性和脑供血的程度,加快患者的整体恢复具有积极的意义。针刺的这种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对神经,体液和免疫系统的广泛调节而发挥作用的。由于针刺抑制了脑损伤后的病理变化,为脑缺血患者的后期功能康复提供了良好的前期条件,这对于提高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