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层摩擦滑动变形演化规律及其形成机制研究

来源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m3740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断层是煤矿采掘工程中常见的地质构造形态,也是目前我国煤矿深部开采过程中所面临的容易诱发地质灾害中最主要的开采地质条件之一。煤岩体中断层的存在会严重影响井下的正常回采作业,尤其是落差较大的断层时,会使得原有的井巷布置难以为继而不得不另行开拓,机电设备也不得不进行搬迁,在需要额外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情况下,还极大地拖慢了采掘进度。另一方面,煤层中断裂构造的存在也极容易造成局部的煤岩结构力学特性、瓦斯赋存特性,导水特性等方面的异常,尤其是在受到采掘作业的扰动而使得断层发生滑动变形时,原有的力学平衡被打破,煤岩体极容易失稳破坏形成煤岩动力灾害,而导水裂隙也极容易由此被导通而造成矿井透水等。可见,井下断层结构的分布及其在采动影响的滑动变形,大大提高了井下煤岩动力灾害、矿井水害、瓦斯灾害、顶板事故等各类灾害的发生几率和危险程度,因此,加强对采动条件下煤岩断层结构的滑动变形特征及规律的研究,有利于深入理解断层区域的力学变化特性,有利于正确认识断层结构区域的灾害发生机理,对于合理安排断层区域的采掘作业工序和安全防护措施,有效防控井下由断层诱发的矿井动力灾害的发生等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目前,国内对断层滑动变形演化特征和断层致灾机理研究相对较少,且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导致现有的断层区域灾害防治措施在一些条件复杂矿井中效果十分有限。而对于断层相关灾害的预报预警,目前的预警手段主要是依赖于传统的应力监测等方式,预测准确度较低且对采掘作业影响较大,而声发射/微震监测方法虽然早已经被引进,但目前普遍缺乏相应的预警指标体系,可操作性较差,也缺乏普适性,不同人得出的结果差别较大,因而难以做到准确地预警预报断层诱发的相关地质灾害。基于此,理论上本文结合岩石力学、材料力学等相关知识,从传统断层摩擦滑动力与位移的关系入手,分析了断层滑动过程中的摩擦系数变化规律,摩擦滑动本构关系及其参数的变化规律;以稳态磨擦系数增量为指标参量,分析了断层摩擦滑动的稳定性;同时,采用摩尔库伦准则,确定了断层的力学活化准则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为验证前文理论分析结果的正确性,自行设计了断层双剪摩擦滑动实验系统,结合数字散斑相关方法(DSCM),研究了断层摩擦界面滑动位移的时间演化特征与规律,断层摩擦滑动过程中应变能密度的时间演化特征及规律,断层摩擦滑动的震级及实际应力降的变化特征及规律等;同时结合声发射的应力波动态监测技术,研究了不同加载速率下断层磨擦滑动过程中的声发射振铃计数、声发射能量、声发射事件率、生发和主频等参数的时空演化特征与规律。并应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并解算了采动条件下的断层滑动数值模型,研究了采动条件下断层倾角、顶板厚度、开采强度、断层摩擦系数等对断层滑动规律的影响规律,确定了采动条件下的断层活化判据及活化准则,并提出的相应灾害的防治措施。同时,通过数值模拟和微震演化特征相结合的方法,针对数值模拟研究的断层滑动危险区域应力和变形演化规律,结合现场微震演化特征,对某一煤矿采动条件下断层摩擦滑动演化过程进行初步的应用探讨。研究结果对于进一步完善断层滑动诱发矿井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及防治方法等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取得了如下的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1)根据断层剪力与位移关系分析可得,断层摩擦滑动位移演化包括弹塑性变形、蠕滑和黏滑三个阶段,其中黏滑阶段断层剪力和位移呈现出三种对应关系,一是剪力与位移呈线性关系,即随位移增加剪力线性降低,二是剪力与位移呈分段突变关系,即剪力不变位移增加,剪力降低位移不变,三是剪力与位移呈分段线性关系,即随着位移增加,剪力表现为分段近似线性增加和减小。初始对断层施加法向压力,断层接触的粗糙表面间产生接触,当法向压力较小时,断层接触面之间处于弹性接触,真实接触面积较小,当法向压力较大时,可能出现塑性接触,真实接触面积增大。随着对断层接触面施加剪力,在剪力较小时,接触面应力低于岩石材料强度,接触界面整体的联结方式没有受到影响,断层摩擦滑动处于弹性阶段,当继续增加剪力达到一定量值,接触面应力达到了岩石材料强度,接触面材料发生塑性变形,断层真实接触面积增大,断层联结方式发生较小的变化,断层摩擦滑动处于塑性阶段。继续增加剪力,断层接触面的岩石材料在滑动时被剪切和破坏的方式不同,影响断层蠕滑特征,即蠕滑阶段主要体现为断层接触面的剪切破坏,如果没有发生剪切破坏,相应断层摩擦滑动的蠕滑阶段表现不明显。黏滑阶段的动摩擦系数呈现的特点为,一是加载速率对摩擦系数影响的规律不明显,但整体摩擦系数的量值比较接近。二是蠕滑阶段的摩擦系数小于相应的蠕滑阶段静摩擦系数。对于相同法向压力不同加载速率条件下,黏滑阶段的间黏滑期的静摩擦系数呈现的特点为,一是加载速率对摩擦系数影响的规律不明显,但整体摩擦系数的量值比较接近。二是间黏滑阶段的静摩擦系数大于相应的黏滑期的动摩擦系数。从整个断层滑动演化总的趋势看,断层摩擦滑动的稳定性增加还是稳定性降低,可以通过稳态摩擦系数增量Δμss进行判断,即随着滑动速度的增加,如果摩擦系数增加,即速度强化,摩擦滑动的稳定性增加;如果摩擦系数减小,即速度弱化,摩擦滑动稳定性降低。或可以采用本构模型中的参数(a-b)的变化来判断,当(a-b)>0时,速度强化,表现为断层摩擦滑动的稳定性增加;当(a-b)<0时,速度弱化,断层摩擦滑动的稳定性降低。从本文给出的四组实验结果来看,断层摩擦滑动处于黏滑的失稳滑动状态,但总体随着滑动速度增加,速度强化,断层摩擦滑动的稳定性增加。断层的稳定性与应力比和断层接触面粘聚力、内摩擦角相关,当断层所受应力比处于正断层对应的最小应力比和逆断层对应的最大应力比之间,断层处于稳定状态,当应力比小于正断层极限平衡状态的最小应力比,或应力比大于逆断层极限平衡状态的最大应力比时,断层将发生活化,诱发断层失稳。(2)通过上述不同加载速率的断层摩擦滑动演化过程的变形场分析,可以得出,断层摩擦滑动到发生黏滑的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始非均匀变形阶段,此阶段变形量值较小,断层局部区域处于变形集中,总体变形集中区域呈现从加载端向自由端扩展的态势,但在整个断层带上变形集中区域表现出非均匀分布的特点。第二阶段为断层整体变形集中,此阶段变形量值较大,通常情况下,载荷大于峰值强度的90%。第三阶段为断层黏滑发生,变形场体现出整体滑动特征。通过对不同加载速率的断层界面滑动位移的时间演化特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同一加载速率条件下,断层界面滑动位移与试件加载的载荷演化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按黏滑状态可以将加载曲线分为黏滑发生前阶段,黏滑期和间黏滑三个阶段,在黏滑发生前,加载曲线演化过程包括前期的载荷缓慢非线性增长,中期的载荷线性增加和后期的载荷非线性增长三个阶段,分别与断层界面滑动的压密阶段、断层界面弹塑性变形阶段和断层界面蠕滑阶段相对应。黏滑期,加载曲线发生应力突降,对应断层界面滑动位移突跳。间黏滑期,加载曲线线性增加(部分曲线包括线性和非线性段),对应断层界面滑动位移较小,分析认为此阶段主要为断层界面处于弹性变形演化状态。通过对不同加载速率的断层界面滑动位移的空间演化特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断层界面不同位置滑动位移演化整体趋势具有一致性,但是,断层界面不同位置滑动位移量值有所差别,体现了实验过程中断层界面滑动从加载端向自由端的变形传递特征。发生多次黏滑后,断层界面变形演化趋于均匀,体现出整体均匀滑动特征,从断层各监测点的滑动位移量和滑动启动时差上表现为,断层界面各监测点滑动位移量值随黏滑事件增加而逐渐趋于一致,断层界面各监测点的黏滑启动时差随黏滑事件次数增加而逐渐减小。根据上述应变能密度的时间演化特征分析,断层应变能密度与断层滑动位移演化过程具有较好的时间上对应关系,即断层滑动启动与断层能量释放起点相一致,但断层应变能密度释放量值与断层界面滑动位移量值无相关性;通常,在初始黏滑期,断层应变能密度释放速率缓慢,随着黏滑事件次数的增加,断层应变能密度释放速率加快,分析认为,由于断层界面的非均匀性,在初始黏滑期,断层界面不同位置出的能量积累和释放存在不同步的非均匀性特征,因此,平均意义上的数据处理造成了应变能密度释放速率缓慢的结果,而随着黏滑事件的增加,断层界面非均匀性减弱,断层应变能密度释放速率十分快速。且该过程中加载速率高,断层应变能密度积累过程中出现波动增加现象,表明高加载速率下断层应变能积累的不稳定特征。断层试件的首次黏滑启动时间随着加载速率增加而减小,黏滑发生周期随加载速率增加而减小;不同加载速率下,断层黏滑位移场演化具有相似性,呈现了位移均匀演化、非均匀演化和整体滑动特征;断层黏滑滑动位移、滑动速率与加载曲线应力降、加载速率无相关性。不同加载速率对应的震级与实际应力降具有相关性,总体体现为随着实际应力降的增大,震级增大的近似线性演化趋势;震级及实际应力降与加载速率关系总体表现为,震级随着加载速率增加而减小;实际应力降随着加载速率增加而减小。(3)在断层黏滑前阶段,随着载荷增加,断层界面经历了初始加载时的随机分布微缺陷初始压密、弹塑性变形演化和断层发生蠕滑,其中,初始加载时的随机分布微缺陷初始压密过程中声发射振铃计数的量值较小,时间轴上密度分布稀疏。弹塑性变形演化过程中的声发射振铃计数的量值有较小的增加,时间轴上密度增大。断层发生蠕滑过程中声发射振铃计数的量值总体呈增加的趋势,且表现为波动变化,时间轴上密度进一步增大。在断层黏滑期,总体上黏滑事件发生都对应着声发射振铃计数出现激增,声发射振铃计数激增量值和载荷降低量值没有对应关系。在间黏滑期,载荷总体呈线性增加,此阶段主要为断层界面的弹塑性变形演化,振铃计数整体处于较小量值水平,且黏滑发生前普遍存在“滑动前平静期”。断层摩擦滑动过程中声发射能量所表现的共同特征是:应力突降时声发射能量出现激增,在整体结构承载没有造成影响下的于小尺度、局部区域的滑动速率变化使得声发射能量激增发生时,应力不一定突降;在断层黏滑前阶段,声发射能量量值较小,有波动现象;在断层黏滑期间,声发射能量总体上均出现较大量值的激增,且滑动前均存在“滑动前平静期”;随着加载速率增加断层首次黏滑前的声发射振铃能量总体量值和激增量值均逐渐增加;断层界面滑动速率变化对声发射能量的影响较大;声发射能量激增的量值与荷载降低量值无关。在断层黏滑发生前,可将荷载增长变缓声发射事件率开始出现下降的时刻作为断层发生蠕滑滑动前兆信息;断层黏滑事件发生后,随着荷载不断增加,声发射事件率也迅速增加;在断层发生黏滑时,声发射事件率出现突降,声发射事件率迅速增长可视为间黏滑期的黏滑发生的前兆特征。断层摩擦滑动实验的声发射事件主频主要分布在0.250kHz范围内,在断层黏滑前阶段,在第1次黏滑事件前,各个声发射事件主频分布范围内的声发射事件数量都较多。黏滑后各频率范围内的声发射事件均有增加;在黏滑期,各频率范围内的声发射事件减少,并且低主频范围内的声发射事件数量减少更为明显。(4)根据设置的8个监测点A与A’,B与B’,C与C’,D与D’数据,通过相对监测点位移差值随工作面向断层推进的改变特点分析,表明了采动条件下断层倾角变化对断层滑动有明显的影响,且断层倾角角度相对于断层下盘越小,相对应的两点的位移差发生变化时工作面距离断层面越远,断层越容易发生滑动。随着工作面上覆顶板厚度增加,监测点的位移差值发生改变对应的工作面距断层距离越来越远。同时,随着工作面上覆顶板厚度增加,断层滑动从模型顶部开始,逐渐向工作面推移。断层面的摩擦系数变化对采动状态下断层的滑动产生提前或滞后的影响不明显,但断层面的摩擦系数大小对于断层的滑动距离有影响,且摩擦系数越大,滑动距离越小。断层面摩擦系数大小对于断层滑动速度也是有影响的,影响关系是摩擦系数越大,断层滑动速度越小。(5)以某矿A工作面回采对F断层摩擦滑动影响作为研究的工程背景,通过工作面回采过程中的断层摩擦滑动的应力和位移演化数值模拟,确定出断层摩擦滑动的现场微震监测数据分析区域。结合断层摩擦滑动实验典型声发射能量和加载关系,现场监测得到的断层微震能量数据,以及断层剪应力/正应力的数值模拟结果,从微震能量和时间演化曲线分析,可以初步判断工作面回采期间对应的断层处于随机裂隙发育阶段,断层对应点的载荷曲线没有发生载荷降低,微震能量量值上有所激增,但增幅较小,表明了断层局部区域发生滑动,且滑动速率变化较大。
其他文献
钢丝绳在我国煤炭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是煤矿主、副井提升设备的重要构件。矿井提升设备负责完成矿井运输煤炭和矸石、投放设备、搭载人员等工作,钢丝绳长期使用会因疲劳出现断丝、磨损等现象而存在安全隐患,钢丝绳使用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煤矿正常生产、人员生命安全及经济运转。目前,一般采用人工目视检查和定期强制更换钢丝绳的办法来保证安全生产,这种方法不仅不能及时更换由于各种偶然因素而造成严重损伤的钢丝绳,而且很多
我国西部地区白垩系和侏罗系煤系地层具有成岩晚、胶结差、强度低、遇水泥化砂化、无稳定隔水层、层间导水性强的特点,煤矿冻结建井冻结壁解冻后井筒渗水、淹井等事故频发。本文以白垩系富水弱胶结红砂岩为研究对象,充分考虑弱胶结红砂岩在地层内部赋存的地应力条件,对弱胶结红砂岩冻融劣化的机理进行试验研究。首先基于力学试验获得了弱胶结红砂岩冻结及冻融劣化后的力学强度与变形特征,阐述了弱胶结红砂岩冻融劣化机理及冻融过
随开采深度增加,深部沿空留巷所处的复杂地质力学环境使其围岩破坏特征和控制技术与浅部沿空留巷显著不同,尤其是深部充填留巷(工作面充填留巷)。近年来,深部充填留巷围岩控制问题是矿业科技工作者和岩石力学工作者关注和研究的热点。根据塑性力学可知,围岩应力是偏应力和球应力的叠加,偏应力和球应力同时考虑了最大主应力、中间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相互作用,可以科学地揭示出深部留巷围岩应力演化与围岩变形破坏的相互关系。
厚煤层大采高综采工艺是本世纪以来迅速崛起的安全高效回采工艺,大采高工作面采场矿压与岩层控制理论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作为该研究领域的重要试验手段,常规的相似材料模型试验技术已难以满足厚煤层等复杂条件的采场矿压研究需求。在大量国内外实地考察与调研的基础上,研制了高刚度、大载荷、可旋转的采场模型试验系统。以山西晋城寺河矿大采高工作面为工程原型,依托该试验系统开展了大采高工作面采场相似模型试验,
浮选中颗粒与气泡间相互作用规律已得到了极大的关注,并进行了大量研究。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颗粒轨迹的理论描述;二是颗粒与气泡相互作用过程的试验监测。然而目前研究对象多是形状规则、表面性质均匀的玻璃微珠、玻璃纤维等材料,以细粒煤颗粒展开的研究甚少。对远场区和近场区颗粒的运动规律缺少微观机理研究。颗粒与气泡间黏附行为的研究多集中于诱导时间和表面力的测定,对不同种类及用量表面活性剂对不同密度级、粒
地铁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因其具有安全、容量大、集约化、能耗低、污染小、速度快、准点率高等优点,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有效地缓解了地面交通拥堵情况。然而地铁施工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时刻受到管理、设备、技术和周边环境等安全风险因素的影响,这就导致地铁施工过程中安全风险事故时有发生。现阶段对于安全风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价方面,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地铁施工系统内部的安全风险演化机制问题。因
钢筋混凝土结构遭受爆炸冲击荷载时,产生的应力波会对其造成损坏和破坏,如何最大发挥其防护抗爆功能成为设计和优化这类结构的主要问题。为探索层状配筋钢筋混凝土的动态力学性能,以钢筋混凝土小比例模型为冲击试验对象,并结合数值模拟计算,开展了钢筋混凝土动态力学性能和相似规律的研究,对防护抗爆结构的设计、优化和评估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针对层状配筋的钢筋混凝土物理模型,研究确定对其强度与破坏产生直接影响的参数
显著不同于西北浅埋煤层分布区的煤层赋存地质环境且有别于其相应的采动地裂缝发育规律,西南山区浅埋煤层具有近距离煤层群、重复采动、峰丛地貌、“薄表土层+厚基岩”的独特特点,因而采动诱发的地裂缝具有特有的发育规律。本文以西南山区浅埋煤层采动地裂缝为研究对象,以采动地裂缝发育规律及其减损控制为切入点,以现场实测、实验室实验、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为研究手段,充分运用采矿学、开采沉陷学、弹塑性力学、岩土力学等理
本文以黑峪隧道改扩建爆破施工为工程背景,以喷射混凝土及中夹岩柱灰岩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模具及现场取样两种方法制取标准试样,首先对C25混凝土及灰岩进行单轴压缩试验得到其基本力学参数,然后对C25混凝土及灰岩进行单次冲击及循环冲击压缩试验,得到了不同应变率条件下的动态力学特性。根据损伤理论,建立了时效损伤模型,并根据实测数据对其进行了验证。采用时效损伤模型反推循环冲击荷载条件下C25混凝土及灰岩的累
五阳煤矿3号煤层具有瓦斯压力大、透气性系数低的特点,煤层瓦斯介于较难抽采与可以抽采之间,瓦斯预抽效果差。根据采动卸压增透原理,受煤层采动影响,一定范围内的煤岩体的渗透率和瓦斯抽采效果都将得到显著提升。为了提高五阳煤矿的瓦斯抽采效果,论文采用现场调研、理论分析、实验室试验、相似模拟、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等研究手段,对采动煤岩瓦斯渗流特性、本煤层瓦斯有效抽采区域、上邻近层瓦斯有效抽采区域及工作面煤与瓦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