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道路绿带植物配置对PM2.5的滞尘效应及优化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zu817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形势与环境问题日益险峻。大气污染问题主要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和人口密集地区,由于道路交通排放日益增加,道路污染日渐严重,因此如何减少路旁行人暴露在高浓度污染物环境中的风险问题急需解决。道路旁绿带在改善空气质量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同植物配置对污染物净化效果不同,所以合理地选择与配置植物是有效降低污染物的途径之一。本研究从探究植物与空气中PM2.5浓度的关系出发,首先通过文献阅读与实地调研,得出广州市道路行道树绿带植物形式占比前三的为乔、乔-灌、乔-灌-草,而路侧绿带中植物形式占比前三的为灌木、乔-灌-草、乔-灌,常见城市干道高宽比为0.6、1、1.7。由此选取典型主干道进行实测探究不同结构植物群落对PM2.5的滞尘效益、PM2.5浓度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以及时空变化特征,发现实验日PM2.5浓度变化呈双峰曲线,其与各气象因素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其中与空气温度、风速、太阳辐射呈负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PM2.5浓度与单一气象因素回归分析的相关系数不高,实测的PM2.5浓度是多个气象参数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次通过ENVI-met模拟分析各影响因素对于PM2.5扩散的影响程度及贡献率发现风速对PM2.5浓度影响最大,贡献率最高能达89%,其次是街道高宽比,贡献率在8%-9%,因此风速与高宽比对PM2.5扩散起决定性作用,植物配置方面,路侧绿带在背风面时贡献率开始增大到8.87%,仅次于风速和高宽比。最后分析低风速和典型风速作用下,城市街道高宽比不同的情况下,不同植物配置类型对PM2.5的滞尘作用。对高宽比为0.6的街道,两种风速作用下结论基本一致,与盛行风平行的道路行道树绿带复层植物搭配类型滞尘效益最优,路侧绿带不同植物搭配类型对PM2.5浓度影响较小,建议搭配乔灌-灌或乔灌草-乔灌草;与盛行风垂直的道路迎背风面行道树绿带各植物配置类型消减率差距不大,路侧绿带复层植物配置类型对颗粒物的消减较优。对高宽比为1的街道,两种风速在与盛行风平行的道路中作用基本一致,建议搭配乔灌-灌或乔灌草-灌;行道树绿带复层植物配置类型与路侧绿带单层灌木类组合对PM2.5消减率最大。对与盛行风垂直的道路,低风速下迎背风面有无草本植物对PM2.5的滞尘作用无太大影响;典型风速下迎风面植物消减率显著高于自然消减率,最大可达20%,且植物消减后PM2.5浓度低于对照组,背风面植物消减率多低于自然消减率,因此植物消减后PM2.5浓度高于对照组。对高宽比为1.7的街道,两种风速在与盛行风平行的道路中作用基本一致,与盛行风向平行的道路行道树绿带复层植物配置类型与路侧绿带单层的灌木类组合滞尘效益最佳,可选择乔灌-灌或乔灌草-灌;两种风速在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道路背风面作用基本一致,背风面植物消减后PM2.5浓度高于对照组,植被滞尘效益不佳;对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道路迎风面,低风速下行道树绿带单层乔木类植物配置类型与路侧绿带复层类植物配置类型组合滞尘效果最佳;典型风速下行道树绿带和路侧绿带复杂的植物配置类型如乔灌草的消减效果越显著。
其他文献
在当代城市集约化和综合化的发展条件下,同时随着中小型博物馆日趋日常和开放化,社会各界逐渐认识到中小型博物馆入口空间作为门户,联系建筑内部环境与城市公共环境和自然环境的重要性。文章针对中小型博物馆入口空间功能定位滞后、空间利用效率低下和缺乏体系化建设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入口空间复合化设计方法,并通过结合城市设计、公共空间营造、景观生态学等理论分析实际建筑案例科学地展开中小型博物馆入口空间复合化的设计
现行规范通过控制水平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层间位移角来保证结构的安全性。然而在某些高烈度地区,为了满足层间位移角限值要求,设计出的结构竖向构件过多或者截面尺寸过大,导致建筑使用空间以及材料资源的浪费。另外,对结构进行动力时程分析时输入的地震波不同,可能导致结构的响应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缺乏精准性。为了探究高烈度地区RC剪力墙结构层间位移角和高度限值放松的可行性,本文收集了新疆喀什(8.5度设防)128条
降水要素在气象业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精细的降水资料对相关部门的灾害提前预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况降水来源于雨量计的测量,由于雨量计分布的不均匀,无法直接获取高分辨率的降水资料;雷达回波数据与降水要素有很强的相关性,并且具有探测范围广,时空分辨率高的优点,因此雷达定量估测降水成为主要的获取高分辨率降水的重要手段,但实现准确的估测效果仍然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计算高分辨率降水数据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
当前,各国面临着能源短缺与环境污染双重压力。以太阳能或电力为驱动力来分解水和进行CO2还原,不仅可以降低空气中CO2的浓度,还可以提供理想的氢能和高附加值的化学品或可再生燃料,实现太阳能、电能和化学能之间的转换或存储,缓解当前压力。具有良好催化性能的铂等贵金属价格昂贵且稀有,不适合广泛使用。而过渡金属配合物价格低廉、催化活性好、稳定性高,是能源领域中十分具有前景的分子催化剂。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如下:
在互联网的发展和大众思想兼容并包性提高的基础上,二次元文化作为亚文化开始进入大众视野、被大众所接纳,并逐渐走向主流化。随着二次元文化的主流化发展,二次元产业在2020年由爆发阶段进入稳定阶段,在二次元用户巨大的消费潜力推动下,二次元消费市场正逐年扩张。二次元文化是一种充满虚构、幻想内容的文化,二次元爱好者也因此滋生出独特的心理特征,而这些复杂的心理促使二次元爱好者们产生“破壁”的心理诉求,即想要打
由于汽车保有量的增加,汽车高速行驶过程中风挡玻璃发生爆裂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率越来越高,因此,仿真研究风挡玻璃的准静态破坏特性对于保护司乘人员安全十分重要。但是,在至今为止的玻璃准静态仿真研究中,尚未涉及玻璃破坏过程。本文基于固有内聚力模型,提出适用于玻璃准静态破坏分析的隐式-显式组合仿真方法,以高效且准确地描述玻璃准静态破坏响应过程。首先,本文在介绍经典断裂力学理论以及内聚力模型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
随着新型城镇化、发展全域旅游、建设特色小镇等相关概念的提出,历史文化名镇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各地纷纷借助古镇资源加快历史文化名镇建设,在整发展过程中,新区风貌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它伴随建筑的落成而产生。在当前小城镇建筑设计水平普遍较低,“千镇一面”的基本现状下,如何塑造历史文化名镇新区良好风貌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由此展开了三个主要问题,分别是:“良好风貌是什么”、“怎样开展风貌控制研究”和“怎样控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代交通在为人们提供了越来越便利的出行的同时也引起发了难以忽视的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交通拥堵、交通事故等问题;随着通信、控制等技术的产生与发展,智能网联条件下的自动驾驶车辆(Connected Automated Vehicle,CAV)成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案。高速公路车速较快、交通流量较大,一旦发生交通事故,极易造成后续事故甚至连续追尾,加剧损失;高速公路的结构简单,
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简称UHPC)由于在强度、韧性和耐久性方面的优点,在大跨度桥梁工程、海洋工程和超高层结构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Engineered Cementitious Composite,简称ECC)具有与普通混凝土(Normal Strength Concrete,简称NSC)相近的强度,但具有较好的受拉
垂直顶升法,是指在已建隧道内部,通过液压千斤顶等设备,将竖井朝上闷顶并穿出土层,形成竖向管道的一种工法。该技术在国内水工盾构工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而电力、综合管廊、地铁风井等非水下盾构隧道工程中常需要建立竖井,以满足通风、排烟等功能。传统的自上而下开挖基坑施作竖井的工法,存在工期长、成本高,易受环境影响等缺点。因此有必要将垂直顶升法推广到非水下盾构隧道的竖井施工中。而确定顶升过程隧道受力和变形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