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问题研究——基于文化资本分析方法视角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ectron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关注度较高的领域,接受问题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关键所在,亦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根本问题。文化资本理论是马克思资本理论在多个学科领域拓展后形成的研究成果集,因此其不仅仅是从经济视角看待文化问题。根植于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深厚土壤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应旗帜鲜明地聚焦中国问题,并结合国外理论借鉴的比较研究,推动符合中国现实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  文化资本是一定的思想观念及其物化体现,也是行为方式及生活方式的物化体现,是经过不断学习逐渐积累起来的一种能够促使既有文化资源进一步增殖的文化资源。文化资本理论在个人层面上强调个体在发展过程中由家庭、学校、社会共同作用和影响所形成的文化形态的资本积累及其所蕴含的社会意义。但文化资本又不仅仅停留在个人层面,文化要素以资本的形态固定下来,由个体发散并集聚,得以在更广泛的社会空间积累和传递。这其中使传统与现代交融,成为个体接受活动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力。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本质上是一种对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思想文化客体的深刻理解和领悟活动,在文化资本理论成果之中蕴含着丰富的接受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问题的研究起到重要的借鉴作用,可以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积极的方法论指导。  本论文立足于文化资本的分析方法,遵循系统分析以及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原则,集中研究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问题。全文共分导论和六章。本论文着重分析和论证了以下观点:  第一,满足受教育者精神发展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内在依据,人的精神需要可以分为基本需要、精神享受需要和精神发展需要三个层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旨归即是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最高层次的价值追求。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作为人类历史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精神产品,只有通过传播尤其是接受,才能得以将意义变为可能。文化知识和技术技能可以以资本形态呈现,这即是文化资本的形成,文化资本不同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实现资本间的互相转换。作为文化资本分析核心概念的场域、惯习等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在延伸资本概念的同时,也拓展了马克思的实践观。场域和惯习理论把生产劳动的共时性与历时性结合起来,深化了资本理论向人的方向发展,并得以将文化资本的生成与积累、流动与转化和人的接受活动联结起来。在借鉴文化资本的分析方法时,需要以辩证的视角去看待文化资本理论本身的积极意义及其分析方法的局限性。  第二,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开展的各种要素都可以称之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资源,文化资本以三种形态的存在提供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资源。具体化文化资本将文化资源内化为品德修养和能力素质,关注到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所重视的受教育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客观化文化资本是文化资本最直接的物质体现,将文化作品、文化场所等资源涵盖其中;体制化文化资本是对某种特定的社会价值与权力的认可或证明,使受教育者在接受活动建立规则化的联系。为了进一步验证不同形态的文化资本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的影响,借助中国社会调查的数据资源,建构了三种形态文化资本影响效果的Logistic回归模型,从公平感、信任感、幸福感、职业价值观和主流价值观一致度五个方面分析文化资本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具体影响。  第三,文化资本与场域是相依共存的,文化资本的场域形成过程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文化环境的构建过程。场域中的要素关系结构提供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社会基础,实践性策略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驱动力,社会主体组合内含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文化积淀,共同价值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理想追求。场域的作用通过宏观、中观、微观三种环境发挥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影响,并在场域虚实的共时存在中深刻地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系统。  第四,文化资本具有语言和非语言两类符号功能,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受教育者所交流的精神内容是无形的,必须借助于符号才能理解其意义。文化资本的符号弱势带来高校场域中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分类指导提供了使用文化资本分析方法的可能。地域符号弱势可以拓宽思想政治教育中经济困难大学生群体接受活动的研究视野,性别符号差异可以在提高社会性别认知的途径探索中加强对女大学生群体的分类指导,权力符号弱势影响大学生文化资本积累的选择和能力,进而影响其职业选择和就业观的培养,可以将权力符号影响与大学生就业过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第五,文化资本的惯习特性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存在密切的联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深受经济水平、传统文化以及信息技术的影响。文化资本的惯习特性深刻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效果,禀性系统是惯习特性生成的相对稳定的支撑,潜意识作用的发挥是受教育者精神追求的内化过程,惯习重构的力量是受教育者精神需求与世界观的契合,而通过惯习的代际流动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对接。正是惯习更迭的历时性所带来的接受图式改变和作用力的交织,使受教育者在进行文化资本传统与现代语境的调适之后,形成了惯习作用的合力。引导这一合力正向的发展必然需要塑造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亲和力,以增强惯习合力的凝聚性。  第六,在文化资本语境中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完善进路,信息媒介场域交融的拟态环境构建有助于营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情境,减少社会逆反心态带来的接受场域阻力,可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效果。流行文化的符号化互动对大学生群体产生深刻的影响,借助其产生的场域特点可以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方式。大学生的精神需求满足以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为终极目标,精神信仰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层结构,这其中的接受层次搭建是与文化的积累密切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决定了要充分关注文化资本的意识形态属性,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体系,提高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其他文献
文章的基本指导思想在于,从地缘政治的角度试图探讨中国将如何以国家共同利益为依托与一衣带水的邻邦相处,尤其是在中国地缘战略中至关重要的东南亚国家。本文将重心落脚于具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共犯问题的存在就是为了解决共同犯罪中处罚范围的问题,使得在共犯的处罚中能既不违背刑法的谦抑性又符合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为解决这一问题,德日刑法最早是从共犯独立性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