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初步观察并探讨芪明颗粒及以芪明颗粒为基础的中医药个体化动态治疗对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疗效。方法:按照随机、对照试验方法纳入符合条件的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61例,随机分为辨病辨证组、固定成方组、基础治疗组。三组患者在研究期间都需积极控制血糖及原发病,辨病辨证组予以基础治疗+芪明颗粒+合病用药+偏/兼证用药的中医药个体化动态治疗,固定成方组予以基础治疗+芪明颗粒治疗,基础治疗组患者仅在内分泌科医师指导下进行控制血糖等基础治疗。以12周为一个疗程,共观察1个疗程,观察患者糖化血红蛋白、视力、中医证候评分指标、眼底(微血管瘤、出血、渗出变化情况)及其他安全指标。结果:1.辨病辨证组糖化血红蛋白治疗前后对比下降明显,P值仅为0.00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固定成方组糖化血红蛋白治疗前后对比,P值为0.136,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从医学角度看,糖化血红蛋白均值确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基础治疗组,糖化血红蛋白略有上升,P值为0.89,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从糖化血红蛋白前、后下降值看,辨病辨证组下降0.815±0.92%;固定成方组下降0.400±1.081%;基础治疗组上升0.191±0.951%。三个治疗组下降值比较,P值为0.125,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辨病辨证组与基础治疗组比较,P值为0.04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降低糖化血红蛋白的有效率上,辨病辨证组总有效率为90%、显效率为50%;固定成方组总有效率为65%、显效率为25%;基础治疗组总有效率为42.86%、显效率为14.29%。4.辨病辨证组治疗后视力提高明显,P值为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固定成方组视力提高也较明显,P值也为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基础治疗组视力提高不明显,P值为0.364,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从视力提高值看,辨病辨证组视力提高5.410±6.038个字符;固定成方组视力提高4.375±4.923个字符;基础治疗组则为-0.881±5.902个字符,视力有所下降。三个治疗组视力治疗前、后差值比较,P值为0.000,三个组之间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两两组间多重比较:辨病辨证组与固定成方组比较,P值为0.417,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辨病辨证组与基础治疗组比较,P值为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固定成方组与基础治疗组比较,P值也为0.000,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6.提高视力有效率上,辨病辨证组总有效率71.76%、显效率达58.94%;固定成方组总有效率62.5%、显效率为35%;基础治疗组总有效率16.66%、显效率仅14.28%。7.辨病辨证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下降明显,P值为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固定成方组P值为0.00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基础治疗组P值为0.112,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中医证候评分前、后分值差异看,辨病辨证组下降8.950±7.458分,固定成方组下降7.150±8.048分,基础治疗组下降1.143±3.15分,三个治疗组下降分值比较,P值为0.001,P<0.05,三个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两组间多重比较:辨病辨证组与固定成方组比较,P为0.388,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辨病辨证组与基础治疗组比较P为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固定成方组与基础治疗组比较,P为0.005,P<0.05,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9.中医证候评分有效率上,辨病辨证组总有效率为75%、显效率达55%;固定成方组总有效率为65%,显效率为50%;基础治疗组总有效率14.29%、显效率为0。10.眼底疗效评价,辨病辨证组显效28例,稳定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87%,显效率为71.79%;固定成方组显效26例,稳定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5%,显效率为65%;基础治疗组显效7例,稳定18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为59.53%,显效率仅为16.67%,三个组治疗后眼底改变有效性比较,P值为0.000,P<0.05,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结论:(1)在控制血糖基础上,以芪明颗粒为基础的中医药个体化动态治疗和单纯使用芪明颗粒两种治疗模式对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糖化血红蛋白、视力、中医证候评分、眼底改变的改善都有疗效,但中医药个体化动态治疗模式疗效优于单纯使用芪明颗粒治疗模式。(2)以芪明颗粒为基础的中医药个体化动态治疗和单纯使用芪明颗粒两种治疗模式使用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