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女性观,是对女性社会地位、社会作用、社会权利的概括和分析。本文拟对古典文化时期的罗马女性观进行研究,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认识罗马女性在罗马社会中地位的变化,加深对罗马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本文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绪论、正文、结语。正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王政时期女性观的萌芽。罗马人心中理想的女性形象逐渐定型,谦逊温柔、坚强忠贞的女性为社会所称赞。尽管此时罗马妇女得到了社会的尊敬,但同时也受到父权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女性观,是对女性社会地位、社会作用、社会权利的概括和分析。本文拟对古典文化时期的罗马女性观进行研究,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认识罗马女性在罗马社会中地位的变化,加深对罗马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
本文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绪论、正文、结语。正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王政时期女性观的萌芽。罗马人心中理想的女性形象逐渐定型,谦逊温柔、坚强忠贞的女性为社会所称赞。尽管此时罗马妇女得到了社会的尊敬,但同时也受到父权制的压迫,无权参加公民大会,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很难拥有发言权。
第二部分,共和时期女性观的发展。罗马不断对外扩张,到公元前2世纪中叶,已经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国。这一时期的罗马妇女观发生了变化。罗马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明显得到提高,女性不再仅被禁锢在家庭之中,而是积极维护国家利益和自身权利,贵族妇女们更加积极的参与政治生活。
第三部分,帝国前期女性观的成熟。政治上,女性开始拥有更多的权力,甚至能够直接干涉国家管理和元首的废立。女性也开始追求在爱情婚姻方面的自由,发挥自身的才能与魅力,同时也体现出了罗马女性观的成熟。
结语:古典文化视野下的罗马女性观具有尊重女性和歧视女性两种传统。从王政时期到帝国前期,罗马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逐步提高,拥有美德的女性受到社会的尊重。在社会政治领域中,女性积极的争取政治权利和社会平等,在罗马政坛之中所起的作用也愈发明显,贵族妇女甚至能直接对政治施加影响,男性的主导地位受到威胁。尽管罗马妇女的地位逐步提高,但不能忽略,在罗马这样的男权社会中,女性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平等地位。罗马男性对女性品德的规范、父权与夫权对女性自由的压制以及女性政治野心家们的失败,都体现出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歧视。
其他文献
近年来,新媒体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精神消费兴起,互联网内容产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传媒经济发展迅猛,媒介平台强势崛起。在内容供给端,网络音频平台脱颖而出,生产出丰富多样的音频内容产品,为消费者提供多元化的收听体验,由此促进了内容付费的发展,丰富了传媒经济的形态。那么,付费音频内容是谁来生产?如何生产?谁来消费? 本文以传媒经济学的视角,主要采用参与式观察、访谈法、个案研究法和跨学科研究方法,
本文以历史语境学和概念史作为研究工具,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对“信息茧房”的内涵和背后的议题指向进行考察;结合概念提出者桑斯坦的生平、学术职业背景以及美国民主理论变迁和社会政治架构,来还原“信息茧房”的原始语境;在此基础上考察概念本土化过程中的变迁及其背后的技术焦虑与治理状况。研究发现:从学术史的角度看,“信息茧房”中“信息”之茧与李普曼和杜威在20年代就新闻与信息的相关论争一脉相承,既仅仅强调“信息”
伴随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让家庭传播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线下家庭的实体空间,而逐步延伸至网络中的线上虚拟家庭空间。特别是在贵州这个少数民族聚居大省,新媒体的影响力被赋予了更多样的意义,例如线上的虚拟家庭空间、网络家庭社群纷纷建立,打破了家庭成员离散化的局限并且这种超越时空的凝聚力促进少数民族家庭的情感维系,而家庭作为家庭文化与民族文化传递的重要场域文化的传递时刻发生着。 为了探析媒介化社会背景下少数民
随着商业社会和大众传媒的发展,身体被“全面”开发,成为消费文化的主要符号和载体。男色消费作为身体消费的一种,因其逐渐增加的社会影响力和经济生产力越来越被关注。 本文通过对互联网环境中的男色消费现象进行分析,从人设建构、信息传播、流量变现三个方面阐述了互联网环境下男色消费的消费路径。“男色”消费的内容提供方通过构建人设、制造话题来抢夺消费者注意力。同时受众通过二次创作、围观等行为来制造社交媒体中的
步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得信息传播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微信、微博、移动客户端、短视频应用等新兴媒体形态席卷而来,不停地瓜分传统媒体的受众市场,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压力,也给其带来了融合发展的新契机。地方电视民生新闻作为电视媒体的特色和曾经的优势领域,进行转型的改革已是势在必行和时代所需。而几乎所有传统媒体都意识到了媒体融合才是转型的唯一方向,各个地方电视民生新闻栏目都纷纷进行
“圣卡罗杯”全国中小型钢琴作品比赛为2007年由“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组委会主办,以“力推新人新作”为宗旨的钢琴新作品(中、小型)征集评选活动。本次参与评选的136部钢琴作品总体具有“参与广、作品精、手法新、规格高”的特点。获奖的15部作品以音乐会的形式在上海音乐厅举行获奖钢琴作品音乐会,并由上海音乐出版社收录出版为——《“含苞茉莉”中国优秀钢琴作品选》。本次获奖作品的主要特点表现为以现代作曲技法糅
环境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为人的生产和生活提供必需的资源和条件。人与环境,相联相生,密不可分。从环境本位的角度看,环境塑造人,人通过适应环境融入社会。从人本位的角度看,人改造环境,人通过理想的行动为环境的积极变化做出贡献,从而获得社会意义上的成功。人与环境的互动获得的回馈影响着人的生存质量。社会人更多的是适应和改造人文环境、工作环境。近代以来,得益于与生存环境的良性互动,中国女性逐渐作为社会主
在明代,大同府、太原府、潞安府的府州县官主要来自于附近省份,出身于科举、监生、荐举,任期不断缩短,并没有考满制度规定的那么固定,有时以监生出身为主的县丞或主簿会升为知县,而出身吏员的典史则希望渺茫。虽然同为府州县官,但是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为官,由于政治、经济、军事原因,还是会有区别。虽然学术界多数人认为,清沿明制,清朝在地方行政区划上与明朝相比没有做出大的改动,但是山西明清两代的府州县官在出身、
19世纪后期,旧金山华埠并没有孤立于美国主流社会。一方面,旧金山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华埠的扩展提供了可能,而市政管理的缺失又促使华人社会走向自治。另一方面,华人人口的增长推动了旧金山的城市化,而华埠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又增加了旧金山的市政收入。华人与白人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旧金山城市的发展。然而,由于迅速城市化导致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华人等新移民成为本土主义者谴责的对象。在他们的眼中
明清之际江南的抗清运动与参与抵抗的士大夫群体历来备受瞩目,但在民族主义思维的影响下,以“忠臣”为代表的明季士大夫群体在当前研究中仍普遍被严重地样板化、模式化,随之丧失了个体生命的独特性与丰富性,影响我们对明清易代史的深入理解。本文有鉴于此,引入日常生活史的研究理念,以嘉定名绅侯岐曾的日记为基本资料,尽量全方位地展现他在明清鼎革之初的生活,包括生活感知、消闲活动、疾病医疗、社会交往与政治活动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