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译者在翻译活动中以一种隐身的身份存在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化转向”为译者带来了福音,大批学者将研究对象转向译者,“译者主体性”随即成为最为热门的一个研究领域。在此背景下,本文梳理了译者在历史长河中的角色演变历程,探讨了译者地位的确立,并介绍了译者主体性和《婴宁》英译本的研究现状。 通过分析普遍意义上的主体和主体性以及翻译领域中的翻译主体和译者主体性,并基于翻译主体即译者的观点,本文认为,首先,译者的主体性并非专指译者的主动性、能动性或创造性,它还受到译者和外界各种因素的限制,表现为其受动性。其次,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可以通过译者对原文本的操纵和顺从中得以体现。所谓操纵是指基于译入语文化对原文本的灵活变动,所谓顺从是指基于源语文化对原文本的忠实服从。 《婴宁》是家喻户晓的名著《聊斋志异》中的名篇,它以其巧妙的情节,鲜明的个性引起了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关注。本文以英国著名翻译家翟理斯的《婴宁》英译本和国内有着大量翻译经验的卢允中的 《婴宁》英译本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不同译者的翻译目的,从译者对原文意义和形式的翻译两个方面,分析了翟理斯对原文文本的操纵以及卢允中对原文文本的顺从的体现。 本研究的独到之处是:1)总结了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们对译者主体性的不同观点并且将其分为四类,为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2)对《婴宁》的两个英译本中操纵和顺从的探讨,拓宽了译者主体性在表现形式上的研究。3)通过对原文的操纵和顺从的关系的分析有利于译者更好的理解和翻译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