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土壤酸化现象严重,酸化面积逐年增加。土壤酸化加速了土壤pH的下降、土壤中一些有毒重金属元素的活化、大量营养元素的淋失,导致土壤肥力下降,进而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因此,土壤酸化已成为限制作物增产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通过田间试验,探讨了施用不同类型(石灰类和氨基酸类)和不同剂量土壤改良剂对水稻、油菜生长发育、产量、不同器官养分吸收积累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和土壤培养试验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不同类型(石灰类和氨基酸类)和不同剂量土壤改良剂对土壤酸度、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以及不同剂量石灰类改良剂对复合污染土壤有效态重金属铅、镉、铜含量的影响。旨在寻求最佳类型及剂量且环境友好型酸化土壤改良剂,为其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施用石灰类和氨基酸类改良剂均可显著增加水稻、油菜籽粒产量。施氨基酸类改良剂比石灰类改良剂更能提高作物产量:施石灰类改良剂时,水稻增产2.37%~16.66%,油菜增产2.67%~10.45%(一次施用)、7.39%~16.31%(两次施用);施氨基酸类改良剂时,水稻增产17.99%-24.99%,油菜增产7.27%-12.90%(一次施用)、9.15%~19.72%(两次施用)。其中施氨基酸类改良剂44L/hm2效果最好,水稻增产24.99%,油菜增产12.90%~19.72%。2.施用石灰类和氨基酸类改良剂均可以提高水稻结实率、千粒重,提高油菜株高、分枝数、每荚粒数、千粒重,从而促进水稻、油菜生长发育,增加其地上部生物量。其中水稻地上部生物量增加251~3613kg/hm2,一次施用改良剂时油菜地上部生物量增加476~1115kg/hm2,两次施用改良剂时油菜地上部生物量增加742~1744kg/hm2.3.水稻季施用石灰类和氨基酸类改良剂可显著提高各器官中N、P、K、Ca、Mg含量,其中以施氨基酸类改良剂44L/hm2效果最好。油菜季施用石灰类和氨基酸类改良剂均可不同程度提高油菜荚壳中N含量,籽粒中P含量。其中,对于提高油菜不同器官中N含量、籽粒中K含量以及茎秆、荚壳中Ca、Mg含量,均以两次施用改良剂效果好于一次施用;对于提高油菜不同器官中P含量,均以一次施用改良剂效果好于两次施用。4.水稻季施用石灰类和氨基酸类改良剂均能提高土壤pH,不同程度降低土壤碱解氮含量,提高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钙镁含量,从而提高土壤肥力。与对照比,土壤pH值提高了0.30~0.71个单位,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钙镁含量提高幅度分别为0.44~1.60g/kg、2.43~4.99mg/kg、2.49~22.38mg/kg、0.52~1.43cmol/kg、0.28~0.62cmol/kg,且石灰类改良剂配施有机肥更能提高土壤pH、有机质和交换性钙含量,氨基酸类改良剂44L/hm2更能提高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石灰类改良剂1200kg/hm2更能提高土壤交换性镁含量。油菜季时,在其播种后不同时期,与对照比,施改良剂各处理提高了土壤速效磷、交换性Ca、Mg含量,且两次施用改良剂比一次施用更能提高土壤pH。5.施用石灰类改良剂可以降低复合污染土壤有效态Pb、Cd、Cu含量,且随石灰类改良剂用量的增加及培养时间的延长,土壤有效态Pb、Cd、Cu含量逐渐降低。综上所述,施用石灰类和氨基酸类改良剂均可不同程度调节土壤酸度,活化土壤养分,促进水稻、油菜对养分的吸收与积累,从而提高其地上部生物量和产量。但在实际应用中,应因地制宜:对于土壤酸化严重的地区,推荐采用石灰类改良剂600kg/hm2+有机肥1500kg/hm2进行改良,对于有潜在酸化趋势的土壤,推荐采用连续施氨基酸类改良剂44L/hm2进行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