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一种艺术都有其程式。程式可以说是一种载体,通过规定的动作、形象表达固定的意思或是具体物象。它是在某种艺术达到足够成熟后才有可能出现的一种固化的表现形式。程式的形成决不可缺少的一个要素就是历史经验的累积。也正因此,程式可以被看作传统技艺的流传方式之一。中国山水画程式也不例外,从早期画谱直到程式的集大成刊物《芥子园画传》,我们看到在山水画的发展中,程式体系的逐渐完备。然而,这个体系并非人人称赞,它即被人们所推崇也为人们所诟病。山水画程式对经验的提炼给了学习者一个方便法门,其所特有的符号性使得传统技艺被更有效的接受,吸收;秩序性使得学习的目标更加明确;写意性则另使用者能在造型与笔墨之间获得更大的传达自己意思的空间。其本身当然算得是绘画发展的成果。但,由于学习过程中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空摹其形不得其意而使得画面变得千篇一律。这样,程式反倒被一部分人认为是一种桎楛。人们对程式的矛盾态度也正是对传统画法的态度。这种矛盾在“一切皆有可能”的今天越发深重。那么,今天作为一个山水画的学习者应不应该学习程式呢?换言之,究竟应否传习传统呢?我想多数人的答案是肯定的。但,这里要进一步提出的问题是:程式给予了什么,我们究竟可以向它学习什么?最显而易见的当然是极具符号性的图式,以及与图式互相发明的文字说明。它们是历史经验最为直接同时也是最为典型的呈现。这是程式给与的最表层的营养,而我们更应该看到对繁多的经验进行选取,及典型化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套完整的、并且是公认的审美标准。程式的形成所反映的是整个领域的审美取向。只有了解程式为什么显现出这样的表象之后,我们才能更好地使用它所给出的表象,而不陷入一种僵死的抄写。所以,程式问题其实是一个绘画标准的问题。真正的矛盾并不在是不是学习程式,而在于是否能面对或者说承认曾经有过的标准。本文将由《芥子园画传·初集》出发,探讨程式背后的绘画标准。并以一个画人的角度,尝试去探索这些标准的形成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