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汇率波动的时序特征研究是汇率形成机制及其改革研究的焦点、难点问题,本文探讨人民币兑美元实际汇率波动的比价属性问题。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关于人民币汇率波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概括出ARCH类模型的发展历程及其应用路径,并在GARCH-M模型的基础上引入2005年7月时点虚拟变量,加入年利率滞后变量,形成改进的GARCH-M理论模型;在ARIMA类模型上嵌入以指数模型为基础的时间趋势项,构造出T-ARIMA理论模型。利用上述两类理论模型及其实证研究方法,本文研究了人民币兑美元实际汇率绝对波动和相对波动的时序特征。本文在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人民币兑美元实际汇率数据的基础上,理论构建与实证检验了改进的GARCH(2,2)-M模型,以探讨实际汇率绝对波动的时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汇率形成体制具有较强的内在稳定器功能;2005年7月汇改后,实际汇率波动的稳定性略有提高;实际汇率波动主要受风险与上期汇率波动的影响,比例值约为55:45;汇率波动具有1期路径依赖性与时滞连带性;风险方差波动具有交叉叠进传递性与5.4倍的乘数效应,其平方根对实际汇率波动的影响具有1.2倍的扩大或缩小效应;利率变动对实际汇率波动的影响较弱,具有2期时滞性;新息冲击实际汇率波动的影响相对较强,具有2期记忆性和相向时滞效应。改进的实证模型GARCH(2,2)-M对新一轮汇率改革提供了如下启示:稳定汇率、稳定经济基本面、预防和管理新息冲击是新一轮汇改要考虑的三项重点,这有利于在可控、主动与渐近的原则下稳定人民币汇率。本文在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人民币兑美元实际汇率增长率数据的基础上,理论构建与实证检验了T–ARIMA(2,1,2)模型,以探讨实际汇率相对波动的时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实际汇率增长率具有逆时间趋势性、内在稳定器及其偏差自纠功能,具有2期路径依赖性、2期时滞性、无限期时滞连带性与交叉叠进传递性的特点;新息冲击对实际汇率增长率的影响路径呈正“V”字型,是实际汇率增长率波动的主要原因,新息及其时滞对实际汇率增长率的整体影响具有2.5倍扩大效应。实证模型T–ARIMA(2,1,2)对实际汇率波动的宏观调控提供了如下启示:政府不应过度干预与调节实际汇率;应明辨新息冲击的性质,采取“逆新息冲击”调控的策略以稳定汇率。实际汇率波动的时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实际汇率绝对波动主要受风险方差、上期汇率波动、新息和利率的影响,实际汇率相对波动主要受新息、上两期汇率波动和逆时间趋势性的影响。绝对波动、相对波动对其影响因素均具有路径依赖性、时滞性、时滞连带性与内在稳定器功能的共同特点,实际汇率相对于实际汇率增长率具有较低路径依赖性、相对较强内在稳定器功能;但是,实际汇率增长率具有逆时间性与交叉叠进传递性;新息冲击对实际汇率绝对波动具有相向时滞性,对相对波动具有正“V”字型扩散时滞性。研究启示:政府对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以及对汇率的调控应注重汇率、经济基本面以及新息冲击等“三驾马车”的有机结合;其中,汇率调控时应明辨新息冲击的性质,采取“逆新息冲击”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