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认为,教学法一旦触及到学生的情绪和意识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要提高外语教学水平,必须提高英语教师把握学生学习英语的心理的能力。随着人本主义在20世纪60年代的兴起和发展,语言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教育应该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而要实现该目标就必须把认知和情感两方面统一起来。然而,实际教育中人们过于强调大脑的理性和认知功能,忽视了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发展,造成“情感空白”(emotional illiteracy),由此导致相当部分学生英语学习的失败。这种倾向在语言教学中表现为过分强调语言学习的认知因素,忽视非智力因素对语言学习的影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把英语教学的研究重点从教师如何教转到学生如何学的层面,着重探究学习者学习语言的心理过程,探讨情感因素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如果教师不注重师生间的情感建立、情感交流,不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积极的情感策略的能力,许多学生在心理和情感上就会出现各种障碍,抑制他们语言学习的动机和自信心。如何帮助学生调整好自己的心理和情绪,充分发掘潜能,培养学生健全的品格和个性,培养他们适时地运用情感策略是英语教师必须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通过文献法对情感因素对教学的特别是英语教学的影响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并且利用问卷调查法对情感因素在目前课堂教学中的所占的地位的现状进行了一番调查研究。分别从教师的和学生的角度对教学效果产生的重要影响作了说明。笔者认为教师和学生本质上都是有感情的主体,过去那一套填鸭式的教学已不能满足当代的学生和社会需求。随着情感教学研究的逐步深化,教师应当不仅从理论上明白情感因素对教学的影响,更应当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仅要对教学内容做充分地准备,还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情感策略,来提高教学效果和促进学生全身心的发展。笔者通过调查问卷发现,学生对英语教学有普遍的不满意的态度。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学生对英语课堂教学方式不感兴趣,从而对英语的学习也产生厌恶情绪的人数不在少数;有的学生对第二语言的学习不愿意付出意志的努力,包括不愿意参与与他人进行的口头的练习活动,不愿意记忆语言符号和语义等。因此笔者提出了相应的培养积极情感因素的教学策略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