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以来的乡村仪式变迁研究——以重庆市后溪村为例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el4550299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仪式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一个古老而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一直是人类学、民族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它们通常作为一个社会或族群生存状态与生存逻辑的凝聚点而存在,是个体获取社会规范认识的重要方式,也是社会文化展演的形态之一。重庆市后溪村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有着丰富的仪式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的生产与生活受到了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极大影响,传统的乡村仪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在仪式中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念也出现了极大变动。因此,笔者拟从传统的乡村仪式入手,通过对后溪传统仪式及其变迁过程的研究,探求仪式变迁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人们的价值观念及观念的变动情况。  本文共有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交代本研究的选题缘起,界定研究中出现的相关概念,同时介绍本文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正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从自然、地理及社会生活等方面,对田野点的概况进行简要介绍。第二章以后溪村人日常生活中极为重视的安香火仪式、婚礼、葬礼及祭祀仪式为例,详细介绍1949年之前的后溪村的传统仪式概况,并对这一时期的仪式特点进行总结。第三章以上述仪式为主,对1949年之后的后溪仪式的变迁状况进行系统介绍,并对仪式变迁过程中体现出来特点进行系统概括。第四章通过探讨仪式变迁过程中反映出来的本体性价值与社会性价值的关系,分析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第五章探讨后溪村仪式变迁及人们价值观念变化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认为社会性价值与本体性价值的不对等,以及过于注重社会性价值,忽略本体性价值是产生诸多问题的根源,应该引导人们加强本体性价值的建设。第三部分为结论。
其他文献
渝东南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是复杂多样的,土家族与苗族作为此地的两大主体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文化上的互相学习、借鉴与融合,形成了许多相同或相似的文化内核,并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