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诗歌的神秘主题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lsh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在2011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世界再次把眼光聚焦到诗歌上来。诗歌凭借其凝练之美,彰显文学的永恒魅力。而现代社会在消费文化、技术至上精神的挤压下已经愈显浮躁和缺乏批判精神。在此时,特朗斯特罗姆诗歌的出现就是我们重拾平静与深刻的契机,诗人用他冷静超然的思想带领我们思考永恒与神秘。在诗人的诗中总是弥漫着一种流淌的神秘感,这种神秘赋予了世界以灵动的生命力,和现实的惨淡与萎靡形成鲜明对比,我们的思想便在这个神秘世界中重获自由、翩翩起舞。要探寻诗中那种神秘感的究竟,就需要对诗人的诗歌有个整体的把握。从诗歌全集入手,参考其他文献资料对诗歌进行解读并分类,把诗歌大概归属进几个类型中,这里采用主题分类法。通过分析,诗歌大概可以按照自然、宗教、睡梦、死亡和艺术五个主题进行分类,进而发现这些主题恰好都与神秘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这五个大类下,对诗歌再进行细致的划分,在分析过程中,诗人思想中的神秘意向从多个角度慢慢呈现。在自然诗中,自然是有生命的,甚至是有神性的,它具有让人敬畏的沉默力量;面对工业社会的扩张,自然采取了以退为攻的策略,但是人们往往过分夸大了自己的意志力,而忘记了自然的永恒性;自然也试图渗透人的意识,把人从工业社会的思想枷锁中拯救出来,重新赋予世界以多姿的色彩。在诗人看来,上帝是世界得以存在的力量,不过上帝并不在世界中彰显自己;教堂与教堂的钟声往往成为一种获得启示的契机,诗人在这样的时刻突然被神选中、了悟;十字架在诗人意识中是苦难的象征,原罪思想也有深刻的影响。梦是诗人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主题:将睡未睡的时刻总是有种神秘试图挤进诗人的眼帘和思想;梦境中的神秘向人揭示了现实社会中看不到的真相,看似荒谬,却是非而是;即使在梦醒时分,人们仍然沉溺在梦境中无法自拔,并进而在梦境与现实的切换中发现现实的欺骗性,梦成为了揭示与获得真相的一种途径。死亡的影子伴随着诗人的一生,死亡具有永恒性,它超越一切;死亡是一种庇护,让人终于可以摆脱人世的纷扰,回归生命的本真;在诗人的眼中,活与死并没有明确的界限,死者可以生,生者可以死。但诗人并不推崇死亡,而是要在与死亡的较量中活出生的意义。多种艺术形式常常影响诗人的生活,这在诗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在艺术中人们能够穿越心与心的壁垒获得自由驰骋的空间;艺术灵感的出现也是神秘的,没人知道它从何而来又向何处去;与自然一样,艺术具有抚慰人心的作用,它伸出援手,抚平我们的伤痛,拯救我们于绝望。透过诗人的创作我们能够看到现实生活中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压迫,从而对现代社会进行批判。解决压迫的方式之一就是通过诗中传递的神秘体验来获得看待世界的另一种非扁平的方式,神秘世界一旦被经历,这种神秘体验就会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一次次重返。我们在诗歌中找到了反抗现实压迫的武器。
其他文献
从中国当代版画发展的主要特征和现象入手,特别是对当代版画画面的主体风格研究,得论出设计化平面化的论,论述其形成的内外因素,从版画家主体的演变,探讨版画家身份的传统单
2006年9月12日,安徽省池州市召开市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会议听取、审议关于罢免何闽旭安徽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职务的议案后,表决通过了《池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宣言。以中国共产党名义写的第一个宣言是1920年11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起草的《中国共产党宣言》。宣言分为三部分:一是共产 The first declaration of th
信息时代,出现了微博、博客、手机等新的网络交流平台,这些平台改变着人们熟知的传统的传播方式,使得人人都可以发表言论。在此背景下,政府形象建设面临机遇,同时也遭遇挑战
经济全球化增长,信息化时代已然到来,在我国,不论是政府、企事业单位还是家庭都享受着网络信息系统技术带来的红利,它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方便快捷,让办公事务处理效率更高.高校
本文为《乾嘉诗坛点将录》①专书研究。由《点将录》的基本情况开始,逐步了解录中诸位诗人及点将赞语的艺术手法,以期能对乾嘉波澜壮阔的诗坛格局有一定了解。全文分为三章。 
随着电子产品的发展,器件的工作频率越来越高,PCB叠层结构越来越复杂,器件间的互连线不能再视为理想的传输线.因此在高速电路设计中,信号完整性问题越来越成为“拦路虎”的角
  在现代汉语中,尤其是在对话语体中,人称代词“人家”使用频繁。本文基于篇章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描写和比较,对曹禺话剧中含有人称代词“人家”的语段篇章进行具体考察,从
遗址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也是塑造城市特色和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在遗址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开发利用,使弥足珍贵的遗址实体及其文化内涵得以永续传承,是当前社会亟待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