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矿产资源是重要的加工原材料和能源来源,且资源开采业极大地带动了生产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然而,伴随着矿产资源的大规模深入开采,资源型城市暴露出诸多危机,如矿产资源储备不足、劳动力流出、现存资源开采难度大、转型困难重重等问题,城市遭受着严峻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危机。因此,亟需准确识别城市承载力水平,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目前,有关承载力评估对象主要聚焦于海岸带城市、旅游区、农业区等,矿产资源型城市所受关注度较少。借助此研究,不仅能够分析不同矿产资源型城市的承载力水平和限制城市发展的短板,而且有助于政府部门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来提升城市和城市群整体的可持续发展。首先,本文明确了矿产资源型城市系统的构成,定义了承载力的科学内涵。结合PSR模型深入探讨矿产资源型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响应机制,进而建立包括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子系统和协同度五个分维度的初始指标体系,并构建R型聚类-理想解逼近法-秩和比-探索性空间分析(RCA-TOPSIS-RSR-ESDA)的综合评估模型。然后,选取41个代表性城市为对象,计算出矿产资源型城市综合承载力指数(MRCCCI),为识别城市的发展短板,计算出各城市的资源承载力(REI)、社会承载力(SOI)、环境承载力(ENI)、经济承载力(ECI)和协同度(SDI),并利用分维度排名来测量城市发展的均衡性,在此基础上,实现基于综合承载力和分维度均衡性的矿产资源型城市分类。最后,为揭示不同承载力水平的城市之间的空间关联模式,采用ESDA方法可视化描述承载力的空间分布特征。主要研究结论:(1)从总体维度来看,不同城市综合承载力水平存在差异。TY、DQ和AS等8个城市MRCCCI得分始终较高,而HD、HB和HN等8个城市MRCCCI得分始终较低。(2)从分维度均衡性来看,不同城市分维度均衡性存在较大差异,且大部分城市表现出较差的均衡性。(3)从分类结果来看,不同矿产资源型城市的综合承载力的制约因素不同,即使具有相同综合承载力水平的城市,它们的短板也存在显著差异。(4)从时空分布来看,2010-2016年中国矿产资源型城市综合承载力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并且显著的空间集聚区存在明显的地域特征。该论文有图16幅,表12个,参考文献11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