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7000年的文明史铸就了优秀的中国文化,指导着中国人民世代的发展和进步。在传统文化中有一枝奇葩直到近年来才被人们所关注,那就是传统文化中有关生态伦理的思想,其中比较突出的有儒家“天人合一”的整体观、道家“自然”“无为”的自然观,以及墨家朴实的节俭观和佛教“众生平等”的平等思想等。面对如今越来越严重的环境和生态危机问题,人们四处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而在我看来,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这些生态伦理思想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就可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功效。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即使是在当代,农村人口仍然占全国人口的4/5,其中的中小学生要占当地人口的1/6,农村中小学生的教育关乎着国家未来发展的方向,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当前,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村的生态环境也在劫难逃了,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层出不穷的涌现出来,但由于农村居民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以及他们思想观念的落后和狭隘,使得他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不够深刻和彻底。为了改变这种对环境问题认识落后和混乱不清的局面,为了未来子孙的健康生活,对当代农村中学生进行生态伦理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因为毕竟他们才是未来社会的真正主导者和享有者。本文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对他们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通过自己的一些调查研究,结合实际,探讨运用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对农村中学生进行生态伦理思想的教育问题。 本文通过五个部分的内容来阐述。 绪论部分阐述了生态伦理思想产生的历史和现实背景、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以及我国的环境、教育现状,进而论述了在农村地区运用传统文化对中学生进行生态伦理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最后阐述了对农村中学生进行生态伦理教育的相关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情况。 第二部分着重介绍了传统文化在农村中学生生态伦理教育中面临的障碍,并对造成这些障碍的原因进行了相应的分析。 第三部分主要是对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家、墨家和佛教中所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的总结,即:“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整体观;道法自然、顺应自然的自然观;克己复俭、知足知止的节欲观;以及珍视生命、关爱万物的仁德观。 第四部分讨论了借鉴传统文化对农村中学生进行生态伦理教育内容。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为农村中学生的生态伦理教育提供丰富的养分,帮助农村中学生树立时代所需要的生态伦理观念。 第五部分分析了利用传统文化对农村中学生进行生态伦理教育的实施途径。生态伦理的内容无论有多好,运用到实际才能真正实现它的价值,对农村中学生进行生态伦理思想教育也是一样的道理。在对农村中学生进行生态伦理思想教育要立足本土,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让农村中学生在自然之中感受、学习和运用自己所学知识。主要的教育途径有农村中学生自己生态伦理观念的树立、学校系统规范的影响,以及日常生活潜移默化的熏陶等。其中中学生自我生态观念的转化才是教育目标实现的最佳途径,因为只有当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时,它的力量才能真正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