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对唐代以前孝道伦理发展演变过程简要回顾基础上,围绕孝道伦理,考察唐代孝道伦理的提倡、规范,对上至帝王百官,下至庶民百姓实际践行孝道伦理进行梳理,并对其中的矛盾冲突加以探讨,以求能够深刻揭示中古盛唐对孝道观念的理解及具体践行。唐代继承、综合了前人对孝道伦理的理解,以孝治国。孝道伦理的核心是“善事父母”,在父母生时恭敬孝顺,供养无阙;父母故去,安葬祭奠。其次还要移孝于忠,建功立业。孝道伦理观念在唐宋间有较大的转变,宋代相比唐代,孝道伦理更加强调单向化、平民化,对复仇更加宽宥。为保证孝道伦理顺利执行,唐代统治者大力提倡孝道,以各种方式倡导孝义之行,较为重要的有表其门闾、赏赐粟帛、授官增封、蠲免课役、载入国史、宽宥复仇等方式。唐代对孝道伦理有完备的伦理约束,并通过舆论、教育等非强制手段使其深入人心。因此,唐代人无论在观念还是在实际行动上,大都能善事父母,全尽孝道。唐代由于权利纷争,帝王皇族常做出僭礼行为,但在不危及自身权力的前提下,皇帝还是对父母供养有加,并经常倡导孝行,二者并行无碍。官僚在家孝顺父母,在朝忠事一君。普通民众也大略遵守孝道伦理,但子女分爨独食、父母牺牲子女利益的行为也时有发生,孝道伦理在具体践行中充满着矛盾。女性孝行也为中国古代孝道伦理添上了浓彩的一笔。因孝违法、因孝违礼的现象也说明孝道伦理存在礼法冲突、情法冲突的一面,这在血亲复仇中表现得更加明显。复仇现象是中国伦理法始终解不开的一个矛盾,在封建社会是不可能根本解决。我们要在依法治国的前提下宣传以德治国,在执法中坚持以法律为准绳同时以道德为监督,真正实现情与法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