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氮化合物与醛/不饱和醛合成1,2,3-三氮唑类衍生物的方法学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200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1年由Scripps研究所的Sharpless课题组首次提出"click chemistry"的概念以来,以叠氮化合物与末端炔烃为底物的CuAAC反应合成三氮唑类衍生物成为“点击化学”中的经典。而Cu(Ⅰ)催化的叠氮-炔[3+2]环加成得到三氮唑类化合物,其中残留的金属Cu可能引起细胞毒性,限制了其在生物活性方面的应用且该反应局限于端基炔烃。探求在生物测试中更有效、更温和的三氮唑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也成为继CuAAC反应之后的另一热点。本文第一部分介绍了有机小分子催化的叠氮化合物与不饱和醛合成1,4-二.取代1,2,3-三氮唑-烯烃的一种简单、直接方法。反应中使用叠氮化合物与a,β-不饱和醛在仲胺催化作用下,以1,8-二氮杂二环[5.4.0]十一碳-7-烯(DBU)为碱,实现1,3-偶极环加成反应。通过对反应条件的优化,包括催化剂的筛选、溶剂选择、催化剂用量及反应物的用量比例控制,得到最优反应条件:在以二乙胺作催化剂、DBU作为碱,溶剂为DMSO中,加热到50℃下反应2个小时,以高产率获得单一选择性的目标化合物。建立了一种利用非金属催化的1,3-偶极环加成反应合成1,4-二取代-1,2,3-三氮唑类衍生物的简单、有效的新方法,并提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第二部分介绍了叠氮化物与饱和醛的反应,在有机小分子吡咯烷参与反应的情况下,通过加入间氯过氧苯甲酸(m-CPBA),一锅法合成了1,4-二取代的1,2,3-三氮唑类化合物。考察了催化剂二级胺的种类、反应物的比例控制,反应温度及溶剂的选择,得到最佳反应条件:叠氮化物:饱和醛:吡咯烷=1:1.1:1.1、温度为50℃、THF作为溶剂,反应12h后加入5.0当量m-CPBA继续反应1h(0℃-室温)得到几乎定量的目标产物。产率为67%-99%。最后,针对目前有机催化醛、酮类与叠氮化物发生的1,3-偶极环加成反应的研究进展和前景作出总结和展望。
其他文献
圆周率桌球俱乐部至今已成立了3年,然而3年过去了,俱乐部依然不温不火,/未能取得预期的成功。在进行市场调研之后,发现圆周率桌球俱乐部的知名度偏低,竞争者众多,市场定位不
依据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对苏教版必修、选修教材中原电池的编写和教师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高中化学原电池的教学提出了建议。
<正>语文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阅读教学。通过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学会读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认知思维能力。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就是通过师、生、教材、文本四者间的精神对
在英语学习中,写作已经成为一项必备的基本技能。无论在英语考试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学生都应该熟练准确地掌握英语写作表达技能。然而,目前许多大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达不到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中的重要知识,分析近年来高考试题对元素化合物的考查方式,可促进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正确的方法和策略讲授元素化合物相关知识,有利于实现课程改革目
本科阶段毕业论文的写作是对专业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积淀程度的体现 ,是毕业生逻辑思维、谋篇布局、语言表达和写作功底等显现的重要方面之一。但从应届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论文
胡适是近代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他一生著述浩瀚,所写的论文、札记和演讲涉猎广泛,曾担任中国公学校长和北京大学校长等职。1979年唐德刚先生在《胡适口述自传》的译后感中总
目的: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病理性脾脏的去留,一直是该研究领域争论的焦点,近年来部分研究认为病理性脾脏的切除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肝脏代谢,减慢了肝硬化进程,降低了血清胆红素浓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经济环境中,企业所面临的不仅仅是调整产业结构,如何提高员工创造力、加快企业自主创新,更是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摆脱发展瓶颈的制胜法则。因而激发员工创造力对
随着世界范围内的环境问题的日益增多,城市生态系统日渐脆弱,住区环境也面临着许多问题。近几十年来,国内外相关学者都相继开始关注改善人居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