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探究昼夜温度对酿酒葡萄浆果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赤霞珠”为试材,设置了3个有关昼夜温度的试验。试验1是利用砂石白天吸热快、夜晚降温快的自然属性,以行间清耕为对照(Contrast check 1,CK1),研究了葡萄园行间覆盖砂石(Cover gravel,CG)对植株微域环境及浆果品质的影响;试验2是在葡萄果实成熟期,于新疆石河子、山东蓬莱和宁夏银川3个不同昼夜温差产地(以下简称新疆、山东和宁
【基金项目】
:
宁夏回族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产区风土与葡萄酒特异性研究”(项目编号:2018BFH0301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究昼夜温度对酿酒葡萄浆果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赤霞珠”为试材,设置了3个有关昼夜温度的试验。试验1是利用砂石白天吸热快、夜晚降温快的自然属性,以行间清耕为对照(Contrast check 1,CK1),研究了葡萄园行间覆盖砂石(Cover gravel,CG)对植株微域环境及浆果品质的影响;试验2是在葡萄果实成熟期,于新疆石河子、山东蓬莱和宁夏银川3个不同昼夜温差产地(以下简称新疆、山东和宁夏)采样,比较分析了浆果品质指标的差异性;试验3是采用葡萄藤上方搭建温室并调控夜间温度的方式,模拟了夜间低温(Low temperature at night,LT)和夜间高温(High temperature at night,HT)处理,以自然环境为对照(CK2),研究了不同夜间温度对赤霞珠叶片理化特性、浆果品质及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CG改变了葡萄植株微域温度环境。与行间清耕相比,CG对空气湿度、反射光日变化有所影响,但显著增高了白天葡萄园叶幕温度,使得气温日较差变大;由于砂石阻挡了地面与太阳辐射的直接接触,导致CG的土层温度显著低于CK1;(2)CG显著提高了浆果品质。CG加速了可溶性糖、花色苷和类黄酮的积累,成熟时分别较CK1提高12.2%、23.3%和12.7%;CG减缓了可滴定酸、单宁和总酚的降解,成熟时分别较CK1提高18.1%、22.3%和7.4%。CG和CK1检测到的香气种类分别为45和44种,共同检测到的香气物质有11种。CG增加了醛酮类和萜烯类物质的相对含量,分别较CK1高10.7%和60.6%,脂类和醇类物质减少了,分别较CK1减少25.6%和45.6%;(3)三个产地间浆果品质存在显著差异。果实含糖量则为新疆最高,达到240.82mg/g,且花色苷含量为新疆>宁夏>山东;果实可滴定酸含量则为宁夏最高,达到7.21g/L;单宁和总酚含量均为山东>宁夏>新疆。三个产地果实挥发性香气组分有显著差异,山东产地果实中醛类和萜烯类物质种类数和相对含量最高,新疆产地果实中脂类物质的种类数和相对含量最高,而宁夏产地果实中醇类物质种类数和相对含量最高;(4)在夜温调控期间,LT降低了叶绿素的含量,但处理结束后LT的叶绿素含量会有上升趋势。在调控夜温第20 d测定光合速率日变化,较CK2而言,LT会降低次日叶片的光合速率;HT减少了叶片可溶性糖含量,LT增加了叶片可溶性糖含量;(5)不同夜间温度处理浆果品质不同。LT、加速了可溶性糖、花色苷和类黄酮的积累,成熟时分别较CK2提高11.7%、51.7%和27.9%;LT减缓了可滴定酸和单宁的降解,成熟时分别较CK2提高16.1%和16.5%;HT除显著降低果实总酚外,对其它品质指标均没有影响。3个处理共检出香气成分103种,LT、HT和CK2分别有44、38、43种;夜间高温减少了香气物质的种类数,而夜间低温提高了醛类、萜烯类和脂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因此,昼夜温度对赤霞珠葡萄浆果品质有显著影响。行间覆盖砂石增温和夜间低温均可以提高浆果品质,夜间高温会降低浆果品质,而三个不同产地的风土条件及地域性导致了同一酿酒葡萄品种间浆果品质的差异性。该研究可为酿酒葡萄选择适宜的微气候栽培区域、生产高品质葡萄浆果、酿造风格独特的葡萄酒提供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自然界通过光合作用将水分解成O2,同时释放出质子(H+)和电子(e-)。而一些微生物体内的氢化酶和固氮酶,能将H+和e-进行耦合,在温和的条件下实现H2或者NH3的合成。这些金属酶的活性中心都是以“金属-配体”协同机制催化反应。[FeFe]氢化酶能够高效、可逆地催化质子还原及H2氧化,其催化产氢效率能够达到6000-9000 s-1。虽然固氮酶能在常温常压下催化N2固定反应,但是工业生产中需要高温
超大的比表面积和多种独特的理化性质使得纳米材料在生物医药、电子器件、能源、航空航天等领域有广泛应用。基于纳米材料的多种产品正加速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截至2019年3月全球已有3036种商品化的纳米材料正式投放到市场中。纳米材料日益广泛的应用大大增加了其接触人类并进入人体的机会。因此,研究纳米材料对基本生命过程的影响,并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评价其生物安全性是非常必要的。自噬是细胞的自体吞噬,是细胞通过溶
新课改倡导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阅读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新课改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给学生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然而在现实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受传统教学影响,不少教师仍然没有将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支架式教学重视
核反应堆压力容器顶盖劣化或失效主要表现为顶盖贯穿件“J”焊缝产生腐蚀裂纹,裂纹的存在及扩展将破坏压力容器结构完整性,威胁到人类的核安全。为提高反应堆系统的安全裕度,规避顶盖缺陷导致的严重后果,本文根据设计任务提出一种执行机构携带探头完成反应堆压力容器顶盖贯穿件部位缺陷检查。介于顶盖的强辐射环境以及复杂的空间形状,明确被检对象特点,确定贯穿件检测装置的设计任务。提出了扫描动作的检测原理,并开展贯穿件
跨学科教学对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化学教学中统筹其它学科,实现学科知识间的横向协调配合已明确写入新课程标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分科课程常常导致我们对这个要求的忽视,这并不符合当前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本研究以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以及推动化学教学改革为目标。在查阅、分析、整理大量资料文献的基础上,通过访谈,明晰了跨学科教学现状。在此基础上,以当前社会
信息技术和网络体系的高速发展对信息网络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量子力学原理为基础的量子密钥分配技术(Quantum Key Distribution,QKD)能够理论上无条件保证信息的安全性。根据所选择态制备方式的不同,QKD分为离散变量量子密钥分配(Discrete-Variable Quantum Key Distribution,DVQKD)和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配(Continous-Var
植物茎顶端生长点(shoot apical meristem,SAM)是所有器官形成的来源,其干细胞的维持与分化是器官形态建成的根本。在离体条件下,植物体细胞可通过干细胞功能的获得及干细胞中心(stem cell niche)和生长点的重建不断地再生植株,其中干细胞中心和生长点重建是植株再生的关键,是植物细胞工程的理论基础。WUS(WUSCHEL)和CLV3(CLA VATA3)是调控SAM干细胞
化学学科是从实验中衍生出来的自然科学,许多相关研究必须通过实验的方式进行。高中化学反应原理所涉及的知识由于具有很高的理论性和抽象性,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所以在教学中开展用于解释、验证、归纳化学变化基本规律的实验显得非常必要。本文借助智能终端开发了系列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实验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表明,将改进后的教学实验应用于教学,有助于学生积极建构原理性概念,促进其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本文分为五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