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在住院病人中,营养不良现患率高,危害大。营养不良的评估方法各有优缺点。目前常用的全面营养评价方法有微量营养评价法(Mini nutritional assessment, MNA)与主观全面营养评价法(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 SGA),但其操作复杂,不易临床检查。血清学营养指标虽不能单独反映患者的营养状况,但能较快反映营养支持治疗的效果,也与住院患者的预后相关,是临床应用较广的营养指标。本研究探讨血清学营养指标在营养评价与预后评价中的作用。目的:观察血清学营养指标在评价营养不良及营养支持治疗中的作用。观察血清学营养指标与住院时间,住院次数间的关系,并比较死亡病人与出院病人入院时血清学营养指标的差异,拟找出血清学营养指标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431例住院病人入院时营养不良的发生率。观察12例经过营养支持治疗的住院病人血清学营养指标的变化,来找出各血清学营养指标在治疗后多久有显著变化。403例出院病人按住院时间,住院次数分组,比较各组之间的血清学营养指标。比较403例出院病人与28例死亡病人血清学营养指标间的差异。结果:1,在431例住院病人中,有52%的住院病人存在着营养不良。血清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总淋巴细胞计数,总胆固醇与白蛋白在评价营养不良方面没有很好的相关性。2,在12例接受了口服营养支持治疗的病人中,前白蛋白与转铁蛋白在治疗后第7天复查时即有明显的增高(P<0.01)。而白蛋白要在治疗后28天后复查才有明显增高(P<0.05)。治疗前后的CRP对比没有显著变化(P>0.05)。3,住院病人按住院时间长短分为了4个组,各组间血清白蛋白,总淋巴细胞计数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各组间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总胆固醇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病人间年龄对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4,住院病人按住院次数多少分为了3个组,各组间血清学营养指标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5,死亡组的各血清学营养指标均较出院组低,而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肾内科住院病人有52%病人存在着营养不良,血清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总淋巴细胞计数,总胆固醇与白蛋白没有很好的相关性。2,血清前白蛋白与转铁蛋白可以作为营养支持治疗效果的早期指标,在营养支持治疗7天后有明显升高,而血清白蛋白在营养支持治疗后28天才有显著升高。3,血清白蛋白,总淋巴细胞计数与患者的住院时间有显著相关性。4,死亡组的血清学营养指标较出院组的血清学营养指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