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生态保护区是国家文化部为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保护文化生态系统、促进优秀传统文化活态传承、保证文化多样性而设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区域。2006年以来,我国已经设立18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在理论层面,现有研究对文化生态保护区理论来源、建立目的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将文化生态学理论作为文化生态保护区建立的理论依据。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价值评估和保护格局划定是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规划重要的内容,决定了保护区保护措施的实施策略、方法和实施空间范围。如何正确认识文化生态保护区价值以及在文化生态保护区价值评估、保护格局等保护规划实践中运用文化生态学理论,是目前文化生态保护区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此,本文基于文化生态学理论,以文化生态系统为切入点,探讨文化生态保护区价值内涵,构建文化生态保护区价值评估体系,并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价值空间分布数据库。进一步根据文化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及其空间分布规律,确立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格局要素、保护格局划定技术。然后通过对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进行实证研究,检验文化生态保护区价值评估体系、保护格局划定方法的可行性,为文化生态保护区整体性保护提供依据。基于对文化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探讨,研究认为文化生态保护区文化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传承群体、文化空间与自然环境,是文化生态保护区价值评估的主要对象。通过对文化生态保护区成立目的探讨,认为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价值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体性保护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对社会所产生的正面作用来体现,应从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游憩价值、教育价值、文化生态系统多样性价值以及文化生态系统保存完整度等7个方面(共17个指标)对文化生态保护区价值进行评估。基于对文化生态系统功能、演化过程及其空间分布规律的探讨,研究认为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格局由文化传承社区、核心保护区、文化传播线路构成,可通过差值分析法、历史地图法、文化关联性分析等方法对保护格局进行划定。最后,本文将上述文化生态保护区价值评估体系与保护格局划定方法应用于《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价值评估的结果显示,总体上保护区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游憩价值以及较高的科学价值和教育价值。保护区大部分区域文化生态系统多样性价值很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的区域,保护区的文化生态系统保存完整度较高。保护区总体价值空间分布呈现区域聚集和点状分布并存的特征,雷公山地区、云台山地区、黎从榕地区、锦屏天柱地区是总体价值较高的区域。基于总体价值空间分布规律、历史地图分析及文化关联性分析,研究划定了雷公山苗族文化核心区、月亮山苗族文化核心保护区、黎从榕南侗文化核心保护区与北侗文化核心保护区4个核心保护区,清水江杉木文化传播线路、都柳江苗侗迁徙文化传播线路、潕阳河古驿道文化传播线路3条文化传播线路以及青山界苗族文化传承社区、岜沙苗族文化传承社区等13个文化传承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