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首先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探讨了夏季北太平洋风暴轴中心的强度、所在经度、纬度的年代际变化及其周期和发生突变的年份。分析结果表明:夏季北太平洋风暴轴不仅存在,而且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其中心强度存在13年左右的周期振荡,变化过程中的突变发生在1978年;经度的变化周期是9年左右,不存在明显的突变;纬度存在14~15年的周期变化,分别在1982年和1989年发生过两次突变。
然后,结合中国国家气象中心整编的全国160站降水和气温资料,分别就上述三个因子与中国夏季降水和气温的年代际变化之间的可能联系进行了分析。结论表明,夏季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年代际变化与中国夏季降水和气温的年代际变化之间有密切的相关关系。在年代际尺度上,风暴轴强度偏强(弱)与我国长江流域夏季的涝(旱),以及东南沿海的旱(涝)密切相关,并与中国华南地区夏季气温的偏高(低),以及河套地区气温的偏低(高)密切相关;风暴轴中心所在经度偏西(东)与我国东南沿海,尤其是福建地区夏季的涝(旱)密切相关,并与我国西北地区夏季气温的高(低)密切相关;风暴轴中心所在纬度偏北(南)则与我国西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夏季旱(涝)有弱的相关关系,并与我国中部大部分地区和北方地区夏季气温的高(低)密切相关。
最后,在不同年代际背景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年份,利用NCEP/NCAR的月平均资料,对夏季大气环流场进行合成分析,讨论了风暴轴年代际异常对中国夏季降水和气温年代际变化异常影响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风暴轴偏强的年代有利于南风距平的增大,将低纬的暖湿气流向北输送,与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在长江流域相遇,导致当地降水增多和气温降低;风暴轴偏西的年代有利于低纬西南风距平增大,将低纬的暖湿气流向北输送,并在中国大范围地区产生降水和伴随有气温的降低;风暴轴偏北的年代,整个中国东部地区都是在东风距平的控制下,有利于东风把暖湿的气流从洋面上送入中国东部地区,导致中国东部地区的降水偏多,伴随降水过程,气温将降低,中国东北地区处于反气旋性距平的南部,同样受到东风距平的影响,降水增多,气温降低。
因此,利用夏季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年代际变化规律,可以为我国夏季降水和气温的年代际变化预测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