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林择伐强度和择伐周期的研究——以长白山云冷杉天然林为例

来源 :北京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zhongbao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吉林省汪清林业局金沟岭林场的12块云冷杉天然林固定样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择伐强度(对照0%、弱度20%、中度30%、强度40%)下云冷杉天然林全林及各林层的主要针叶树种生长、直径结构和蓄积结构的动态变化、林分空间结构状态及乔木树种组成及物种多样性的动态响应;并基于合理择伐强度下云冷杉天然林择伐周期的确定。旨在为可持续经营云冷杉天然林提出较为合理的择伐强度和择伐周期。  本文通过分析比较不同时期(采伐前、后及伐后2、6、9年)云冷杉天然林全林及各林层的主要针叶树种的生长率(断面积生长率和蓄积生长率);利用Weibull分布、q值法则分析不同时期的林分直径结构、大中小径木的株数和蓄积比例的差异;利用混交度、大小比数、角尺度3个参数,并结合微观经济学中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相关理论,构建林分空间结构生产函数,同时运用林层指数,分析比较天然林林分空间结构特征;利用重要值、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Alatalo均匀度指数及Simpson优势度指数5个指标,研究伐后10年乔木层树种变化动态,从而选出较为合理的择伐强度。基于所选的择伐强度,利用生长率动态方程,求算云冷杉天然林合理的择伐周期。其结果如下:  (1)择伐样地全林及各林层的生长率均大于对照,各样地的生长率排序为第Ⅲ林层>第Ⅱ林层>全林>第Ⅰ林层。伐后的6、9年,不同采伐强度的全林和第Ⅰ、Ⅱ林层的生长率之间的差异性显著,而第Ⅲ林层的差异性不显著。中度择伐样地的第Ⅱ、Ⅲ林层的生长率与对照样地差异性显著。  (2)伐后2、6、9年,中度择伐样地Weibull拟合效果最好,其可决定系数R2最大,平均绝对残差B最小,弱度择伐样地次之。弱度择伐样地的q值一直处于正常情况,且其大径木的株数和蓄积都较其余样地大,并且随着时间的增加,大径木的株数和蓄积增加幅度均不断提高。  (3)弱度择伐样地伐后林分的平均混交度最大,处于较佳的混交状态;水平空间分布为均匀分布;林层指数最大,垂直空间利用较为充分;林分空间结构指数最大,林分空间结构距离最小,其距离理想林分空间结构的差距较小;各样地的大小比数差异不明显,林木大小分化程度基本无差异。  (4)经过10年的恢复,择伐样地物种多样性都有所回升,比采伐前其值有所增加,整体上能维持原来林分的树种组成和树种数。弱度择伐样地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以及均匀度指数的增加值均最大;其优势度指数最小,其物种多样性最大。  (5)利用中值法则计算的静态生长率p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估云冷杉天然林的择伐周期,择伐强度为20%时,云冷杉天然林的择伐周期为18~27年。
其他文献
为了筛选出防治甘草萤叶甲Diorhbda tarsalis Weise的生物药剂,采用多种生物源药剂,通过室内、田间试验,进行综合分析。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甘草萤叶甲对0.5%黎芦碱SL的敏
本文通过对广州地区大型综合医疗机构康复性景观的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及其相关结果分析,得出当前广州大型综合医疗机构康复性景观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相关理论的介绍,如通过压力
影响居群遗传多样性的因素很多,繁育系统被认为是最主要的因素。本研究使用ISSR分子标记的方法对具有自交交配系统的植物黄花大苞姜(Caulokaempferia coenobialis)进行遗传多
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在野生状态下主食蛋白质丰富而纤维素较少的植物嫩枝叶,且鲜嫩枝叶富含单宁酸。而圈养林麝饲喂的植物种类单一、营养不全,致使圈养林麝繁殖低下,疾
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为芍药科(Paeoniaceae)芍药属(Paeonia)牡丹组(Sect. Mouton DC.)的木本植物。中国的牡丹资源丰富,但目前对于牡丹野生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
西伯利亚杏(Prunus sibirica L.)是亚洲特有的生态经济型树种,在自然群体中蕴藏着丰富的遗传变异,但对这些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我们尚不太清楚。微卫星标记具有重复性
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 L.)是一种复杂的多倍体植物,利用传统的育种技术改造目的性状难度较大,而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快速地达到预期目标,其中建立高效率的组织培养体系是基
美国白蛾作为危害极为严重的世界性检疫害虫,于1979年首次入侵我国辽宁省丹东市。由于其强繁殖力、食量大、广寄主性、快速传播等特性,迅速在我国山东、辽宁、河北、河南、江
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在这种大背景下,大众媒介的新闻报道行为也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深度报道逐渐为受众所青睐,其特点是篇幅长、题材大,牵涉的方面多,文章结构较一般的
本研究以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为研究区域,根据沙源供给丰富程度的明显差异,在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半流动沙地和流动沙地随机选择100个相对独立的多枝柽柳灌沙堆,对每个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