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绩是古今中外一切为政者的追求。创造政绩就会有一定的动机、目的和方法作指导。政绩观是施政者关于政绩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根本观点。政绩观实质是价值观问题,与一个政党的指导思想、性质宗旨以及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有关。政绩观与发展观紧密相连,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相应的政绩观。 党所倡导的政绩观,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价值取向上的人民性。它要求政绩必须从整个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并为整个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所需要。二是方法上的科学性。它强调创造政绩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符合客观规律。中国共产党的政绩观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总是与一定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发展阶段联系在一起,一定时期党的工作的指导思想、领导人的主张、政治生态和制度体制环境等也都会对其产生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干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扑下身子抓发展,为人民造福,为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事业作出积极贡献,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赞誉。但同时也要看到,在传统发展观指导下,一些干部的政绩观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和实践片面性。传统发展观下的政绩观以单纯追求经济高增长为目标、以GDP论英雄,随着科学发展成为我国发展的主题,其弊端日渐显现。科学政绩观是指符合党的根本宗旨和我国发展的时代特点、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适应的政绩观,具有科学性、全面性、群众性、实效性、合规律性的特征。科学政绩观应当包括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执政为民的权力观、求真务实的方法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和实践、人民、历史“三位一体”的检验标准等。 影响树立科学政绩观有许多深层次的原因,既有认知方面的问题,也有体制制度方面的因素;既有素质问题,也有能力不强的问题;既有现实因素的制约,也有历史遗留问题的延续。科学政绩观要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关键内容,要通过不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形成科学政绩观的内生机制;通过构建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和考核评价制度,形成科学政绩观的导向机制;通过推进体制变革和制度创新,形成科学政绩观的保障机制。 错误政绩观从根源上就是错误世界观指导下的产物,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树立科学政绩观,从哲学角度看首先就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加强科学理论武装和学习,为树立科学政绩观夯实理论基础。加强党性修养和主观世界改造,为树立科学政绩观提供思想基础。加强和改进优良作风建设,为树立科学政绩观提供作风保证。加强政治道德建设,为树立科学政绩观提供道德文化支撑。加强先进典型教育和舆论宣传,为树立科学政绩观营造良好氛围。 执政党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干部,用什么样的方法考核干部,用什么样的要求选拔干部,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创造什么样的发展理念,推行什么样的发展模式。树立科学政绩观,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促使干部自觉加强品行修养和作风养成;坚持扩大干部工作民主的方向,促使干部真正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起来;坚持和完善干部任期制和交流制,促使干部踏踏实实地干事创业。要以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为抓手,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用实践和群众的观点看待政绩,用全面和科学的方法评价分析政绩,既看经济指标,又看社会、人文和环境指标;既看城市的快速发展,又看农村的全面进步:既看当前发展,又看长远利益;既看经济总量增长,又看发展成果是否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既看经济持续发展,又看社会安定团结;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既看主观努力,也看客观条件。考核测评干部,要着力提高群众的参与度,实行政绩公示。 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要建立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作决策、定政策充分考虑群众利益和承受能力。按照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明确政府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促使事权与财权相统一。重视社会组织的建设和管理,促进公民社会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