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肾虚证与血瘀证之间的关系及内在机制,以提供临床客观依据,并指导临床治疗。方法:研究采用临床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查阅在佛山市中医院收治确诊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资料,记录其年龄、职业、籍贯、体重(kg)、全身骨密度、正位腰椎(L1-4),左侧股骨颈、Troch、Ward’s区的骨密度、血钙、血磷、血清碱性磷酸酶、血脂等。利用SPSS13.0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了168例确诊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病例,其中肾虚证105例,占62.5%,血瘀证63例,占37.5%。结果显示,随年龄增长骨密度有下降趋势,≤60岁组的全身骨密度、正位腰椎(L1-4),左侧股骨颈、Troch、Ward’s区的骨密度比61-70岁组明显高,差异有显著性。重度骨质疏松在血瘀证中所占比例为58.73%,在肾虚证中所占比例为43.80%,经检验,差异有显著性。血瘀证的全身骨密度与腰椎骨密度比肾虚证低,经统计分析全身骨密度改变有显著性差异,而腰椎骨密度改变有十分显著性差异;左侧股骨颈、Troch、Ward’s区的骨密度则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肾虚证与血瘀证患者的血钙、血磷、血清碱性磷酸酶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此外,在血脂方面,血瘀证的TCH、LDL-C与肾虚证的相比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而TG、HDL-C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绝经年限的加长,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骨密度逐渐下降。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血瘀证的全身骨密度和腰椎骨密度均比肾虚证低,说明血瘀证是肾虚证的进一步发展。其中又以腰椎骨密度的下降程度更大,这可能与腰椎的生理位置、骨质疏松骨量的改变和微结构的变化、绝经后妇女体内性激素水平下降更易影响腰椎骨密度等原因有关。在中医辨证论治方面,在注重补肾补虚的同时,应早期使用活血消瘀类药物,可防止骨密度的进一步下降,延缓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