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作为一种经典术式,适用于治疗胰头、低位胆管、壶腹周围等部位的病变。该手术切除范围包括胰头(包括钩突部)、肝总管以下胆管(包括胆囊)、远端胃、十二指肠和部分空肠,同时清除肝十二指肠韧带内、腹腔动脉旁、胰头周围及肠系膜血管根部淋巴结,然后胆、胰、胃肠重建。目前以Child重建方法为最多见,即行胰空肠吻合、胆管空肠吻合和胃肠道重建。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操作时间长,切除范围广,对患者正常器官功能损伤大,且患者术前多合并明显的营养不良和严重的梗阻性黄疸,导致患者术后易出现多种并发症,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近年来随着现代影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外科手术技术的飞跃进步以及围手术期处理的优化,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已成为一项被普遍接受的安全治疗手段。但是,由于手术操过程的复杂和困难,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仍然是一种危险的手术。近年来,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的死亡率已经显著的下降到3%~5%,但是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仍居高不下,维持在30%~65%,其并发症主要包括出血并发症(如消化道及腹腔出血)、胰瘘、胆瘘、感染(如切口感染、肺部感染、腹腔感染、脓肿)、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胃排空延迟、其他并发症(如粘连性肠梗阻、术后胰腺炎、切口裂开等)。如何降低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预后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关于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危险因素的报道很多,包括年龄,性别,有无重要器官系统合并症,术前胆红素水平、手术时间、主胰管直径、胰腺质地、胰肠吻合的方式,胰肠、胃肠、胆肠吻合的方式以及消化道重建的方式等。但目前对于这些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还存在争议。目的:研究可能影响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同时分别研究感染、出血、胰瘘等重要并发症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期间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肝胆外科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且资料完整的病例242例,其中男137例,女105例;年龄30~80岁,中位年龄59岁;恶性病变216例,良性病变26例;胰腺恶性肿瘤57例,壶腹周围包括十二指肠、壶腹部及胆总管下段的恶性肿瘤159例;胰腺良性病变15例,壶腹周围良性病变11例。收集这些病例的一般资料、术前检查、手术资料及术后情况,选取可能与术后并发症相关的15个危险因素(年龄、性别、重要器官系统合并症、既往腹部手术史、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胆红素、血清谷丙转氨酶、CA-199、手术时间、输血量、病灶部位、病灶直径、主胰管直径、是否预防性应用生长抑素、有无淋巴结转移),采用单因素分析筛选出与术后并发症相关的危险因素,同时分别研究与感染、出血、胰瘘等重要并发症相关的危险因素,然后通过纳入二项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与这些并发症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二项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42例接受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的患者中,发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2.10%(n=102),死亡率1.20%(n=3),其中感染发生率21.00%(n=51),出血发生率10.70%(n=26),胰瘘发生率15.30%(n=37),胃排空延迟发生率1.24%(n=3),再手术率2.06%(n=5,5例均为术后腹腔出血行开腹止血手术),其他并发症发生率4.54%(n=11)。单因素分析提示,年龄、重要器官系统合并症、术中输血量、病灶部位是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P<0.05)。年龄、术中输血量、主胰管直径是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术后是否预防性应用生长抑素是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年龄、主胰管直径是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提示,年龄、输血量、病灶部位是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输血量、主胰管直径是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是否预防性应用生长抑素及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是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主胰管直径是术后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是一类复杂而且高风险的手术。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不仅去取决于外科医生的手术操作,还与患者年龄、术中输血量、病灶部位等因素密切相关。术前可以通过患者的年龄、胆红素水平及病灶部位等因素评估手术风险,改善肝功能和凝血功能,术中细致操作、充分止血,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