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胆碱能抗炎通路(cholinergic anti-inflammatory pathway,CAP)是指迷走传出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与免疫细胞表面的nAchRα7受体特异性结合,通过细胞内信号转导,抑制巨噬细胞的活化,从而抑制促炎因子TNF、白介素(IL)产生,能够有效的调节机体的炎症反应,对局部和全身炎症反应具有明显的抑制用。疑核(NA)与迷走复合体(DVC)共同组成了延髓内脏带,与迷走神经背核(DMV)神经细胞的轴突组成了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纤维。疑核内含有大量的神经递质,包括乙酰胆碱、生物胺、氨基酸、神经肽等及其受体,在调控呼吸功能、免疫功能、消化功能、心血管活动和内分泌功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实验室之前的工作已经证实了内毒素LPS炎症大鼠脑干DVC的c-Fos表达显著增强,迷走传出神经纤维放电频率增加,表明迷走复合体参与了胆碱能抗炎症通路。而迷走传出神经纤维部分纤维起源于疑核,且疑核与迷走复合体存在着结构和功能的联系,因此我们推测疑核参与了胆碱能抗炎症通路。G. E. Hermann等大鼠注射LPS致炎后,右侧NTS、DMV的c-Fos表达要显著高于左侧。Simons CT等的研究发现外周炎症信息主要通过左侧迷走神经传入NTS。这些结果提示对炎症的调节是否存在一侧优势,那么,左右两侧的NA对炎症反应是否存在着差异,相关研究尚未见报道。本实验通过建立LPS炎症大鼠模型,利用电生理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NA内神经元c-Fos以及GFAP的表达,探讨疑核内的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是否参与炎症反应。如果NA参与LPS炎症反应,那么它是否与胆碱能抗炎通路具有一定的联系?本研究通过三部分实验来探讨上述问题:第一部分,腹腔注射LPS建立LPS炎症大鼠模型,利用电生理技术、免疫组化和ELISA实验方法,分别记录迷走神经放电、股动脉血压、检测大鼠血清中TNF-α和IL-4水平的变化情况、白细胞数目、观察DVC、NA神经元c-Fos以及星形胶质细胞GFAP的表达,探讨NA在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及NA与DMV、NTS和AP在炎症反应中的相关性。结果发现: LPS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迷走神经放电的频率显著增加, TNF-α、IL-4水平均显著升高,NA与DVC的c-Fos和GFAP表达显著增加。结论:LPS引起大鼠炎症反应,NA参与LPS的炎症调节, LPS能激活NA与DVC内星形胶质细胞的活性。第二部分,损毁左侧NA后,注射LPS,记录迷走神经放电、股动脉血压、检测大鼠血清中TNF-α、IL-4变化情况、观察DVC神经元c-Fos以及GFAP的表达,进一步探讨左侧NA在LPS炎症中发挥怎样的作用。结果发现:与假损毁+LPS对照组相比,损毁+LPS组迷走神经放电频率显著降低、TNF-α水平极显著降低,而IL-4水平极显著增高,NTS中的c-Fos表达量极显著增加、DVC中GFAP的表达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在炎症反应中,左侧NA可能促进促炎症因子的产生,而抑制抗炎因子的生成。第三部分,损毁右侧NA后,采用与第二部分相同的实验方法和检测指标,探讨右侧NA对LPS炎症的调控作用,以及左、右两侧NA在LPS炎症反应中是否具有差异性。结果发现:与假损毁+LPS对照组组相比,损毁+LPS组中的迷走神经放电频率是显著降低的,TNF-α的水平虽有所降低但是差异不显著,而IL-4的水平显著升高,迷走复合体中c-Fos和GFAP虽有增加但是均没有显著性的差异。结论:在炎症反应中,右侧NA可能抑制抗炎因子产生,而对促炎因子无显著的促进作用,左右两侧NA对炎症的调节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