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涉公诽谤案件之公权力介入限定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ancis123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诽谤是侵害公民或法人名誉权的一种行为方式。各国立法多从民事和刑事两个部门法对诽谤行为进行相应的规制。但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司法实践中的诽谤诉讼几乎都是通过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侵权提起的,因此,各国民事诽谤法体系普遍较为完善。而刑事法主要针对侵害公民名誉权情节严重的行为予以犯罪化,并以诽谤罪追究其刑事责任。诽谤罪多属亲告罪,即“本罪告诉的才处理”,但个别国家刑事立法会将一些特殊的诽谤情形规定为除外情况,公诉机关可以据此直接提起公诉,而无须存在被害人的亲告。至此,国家公权力得以直接介入涉公诽谤案件。我国刑法第246条也以但书的形式规定了亲告之“除外情况”。然而国家公权力直接介入涉公诽谤案件之立法模式是否合理、必须?其法理依据若何?加之司法现实中确也存在着种种问题,使我们对该但书规定进行了反思,亦即为本文的中心论旨。本文拟从四个层次进行论析。一、从现实案例引申出的问题,分析我国对诽谤行为的法律规制,包括诽谤行为的认定、诽谤入罪的概述、诽谤的救济方式,指出涉公诽谤罪的法定界定,探讨刑法第246条“但书”规定的诽谤罪与刑罚处罚中公权力的关系等。二、从立法层面和司法实践两个方面,分析诽谤刑事立法缺陷和司法实际应用中的缺失,探讨我国涉公诽谤案件公权力介入及公诉化的原因。三、列举世界主要国家及地区对国家公权力介入涉公诽谤的相关立法,评析我国刑法“但书”规定及可借鉴改善之处。四、从案例中反思涉公诽谤行为入罪,从诽谤罪在公权力介入下的负面效果,分析国家公权力介入的必要性及合理性,并进行实务界的反应与反思,研究限定公权力介入涉公诽谤案件的适用条件、介入方式和的时机选择。
其他文献
介绍了东西方文化中"道"的观念。总结了"道"包含的一些思想哲理,如"道"包含的仁爱的含义,"道"的善的动机,"道"的规律性,"道"与"术"的比较。据此,对当今医学及医学教育诸问题
目的:评价抗炎保肝药物(甘草酸二铵、复方甘草酸苷、双环醇)治疗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肝损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
摘 要:专业思政和课程思政是把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有效手段,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耦合育人有利于整体提升协同育人效果。本文从深刻认识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耦合育人的现实意义出发,系统分析了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困境、学科—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以及專业思政与课程思政耦合育人的基本内涵。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总体目标,提出了基于核心素养的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耦合育人策略,并讨论了如何将核心素养落实到专业思
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特种设备的使用越来越广泛,成为维持社会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它具有危险性,基础性,广泛性,专业性,高耗能性等特点,因此,它的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生
盛寿藻(1922-),浙江金华人,笔名半睛,字竹翁,号双溪居士。青年时期曾旅居台湾,后就职于山西农业大学,退休后任特聘教授。现为新加坡“星中国际美术”艺术顾问及永久理事,菲律宾“中华
以全株高油玉米为试验材料,探讨其青贮中脂肪酸变化过程,以期找出提高青贮饲料中脂肪酸含量尤其是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有效措施。共设计6组试验,得出如下试验结果:高油玉米不同
为探索课程干预对提高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效果,对120名大学生进行了10次共25小时的辅导,使用择业自我效能感(CDMSE)和职业选择态度(VDI)问卷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实施了前后测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