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油开采及其加工品的大量使用,在世界范围里造成土壤环境石油污染日益严重,对生态环境及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石油是一种碳氢混合物,可以作为自然环境中部分微生物的碳源和能源分解利用,因此从自然环境筛选高效石油降解菌并构建高效菌群,对于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有重要意义。本文从高效石油降解菌的筛选及菌群构建的目的出发,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主要研究结果为:(1)采用三种培养条件对不同来源石油污染土壤细进行富集培养,运用传统的微生物分离技术对富集菌群进行了分离纯化,根据菌落特征,筛选获得了40株纯菌株。根据纯菌株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法(DGGE)图谱中的迁移率,将40个纯菌株初步划分为17个种类,对17个代表菌株石油降解能力的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菌株石油降解率范围在17.6%~77.9%,其中有10个株降解率高于40%,有3个菌株降解率高于70%。(2)对分离得到的石油高效降解菌16S rDNA扩增、测序,并进行同源性分析,其中有7个菌株与芽孢杆菌、短波单胞菌、铜绿假单胞菌、食碱杆菌、假单胞菌、类产碱假单胞菌、无色杆菌相似性为100%。(3)对石油高效降解菌株与石油降解能力有关的脱氢酶和邻苯二酚2,3-双加氧酶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7个株菌脱氢酶活性范围在7.0~119.0 mg·L-1·h-1,邻苯二酚2,3-双加氧酶活性范围在0.22~0.87U,添加诱导物柴油提高了供试菌株邻苯二酚2,3-双加氧酶活性,范围为3.34~8.98U,不同菌株之间酶活性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其中无色杆菌S-51脱氢酶活性最高,单胞菌S-17邻苯二酚2,3-双加氧酶活性(C23Oase)活性最高。同一培养条件下供试菌株细胞裂解液和培养液上清中C23Oase活性有显著的差异,暗示C23Oase为胞内酶。(4)采用3种培养基,对4个不同取样来源的石油污染土壤细菌进行富集驯化,获得12个混合菌群,其对石油降解率范围在44%~86.8%之间,不同菌群降解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利用PCR-DGGE技术对混合菌群优势菌多样性及混合菌群间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壤样品在相同富集培养条件下混合菌群多样性差异较小,而同一土壤样品在不同富集培养条件下混合菌多样性差异明显。(6)通过12组混合菌与纯化高效菌株同步DGGE图谱比对,选择在混合菌中出现几率较高的纯菌进行人工组合,实验初步得到三组高效菌群,包括S-10和S-15组合,S-10和S-51组合,S-13、S-15和S-36组合,柴油降解率分别高达86.8%、87.5 %、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