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临床上常见的老年痴呆的一种类型,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质量,其发病机制主要包裹胆碱能系统、氧自由基、炎性机制、一氧化氮及其他等学说。目前血管性痴呆的主要治疗药物为胆碱酯酶抑制剂、改善脑部微循环、扩血管药、钙拮抗剂等,但临床效果不够理想,因此,开发高效低毒的治疗VD药物是目前众多学者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桦褐孔菌作为一种可食用的真菌,近年来已被国内外学者广泛研究。大量研究显示桦褐孔菌具有多种药理学作用,如抗肿瘤、抗氧化、抗炎、抗病毒、免疫调节等方面的作用,其中以它的抗炎、抗氧化作用尤为突出。桦褐孔菌对VD是否有保护作用国内外文献未见相关报道。本研究通过反复夹闭大鼠双侧颈总动脉再灌注,合并腹腔注射硝普钠降压法制备大鼠VD模型,连续灌胃给桦褐孔菌原粉8周,从行为学,自由基及相关酶,胆碱能系统及大鼠脑组织病理学的变化,初步探讨了桦褐孔菌对血管性痴呆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1.水迷宫实验结果:(1)与模型组相比,桦褐孔菌小剂量(0.5g/kg)组大鼠在第2-6天到达平台的潜伏期、游程均有减少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而在第2–6天的朝向角和游泳速度有升高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在第7天的总游程、平均游速、穿越平台次数、平台停留时间、平台停留距离、穿越有效区次数、有效区停留时间、有效区停留距离、平台停留时间/总时间、平台停留距离/总路程、有效区停留时间/总时间、有效区停留距离/总路程均无明显变化。(2)与模型组比,桦褐孔菌中剂量(1.0g/kg)组大鼠在第2-6天,到达平台的潜伏期和游程均明显减少(P<0.05),而朝向角和游泳速度虽有增加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在第7天的总游程、平均游速、平台停留时间、平台停留距离、平台停留时间/总时间、平台停留距离/总路程均无明显变化,而穿越平台次数、穿越有效区次数、有效区停留时间、有效区停留距离、有效区停留时间/总时间、有效区停留距离/总路程均显著升高(P<0.05)。(3)与模型组比,桦褐孔菌大剂量(2.0g/kg)组大鼠在第2-6天,到达平台的潜伏期和游程均明显减少(P<0.05或P<0.01),而朝向角和游泳速度虽有增加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在第7天的总游程、平均游速、平台区停留距离、平台区停留距离/总路程均无明显变化,而穿越平台次数、平台停留时间、穿越有效区次数、有效区停留时间、有效区停留距离、平台停留时间/总时间、有效区停留时间/总时间、有效区停留距离/总路程均有显著增加(P<0.05)。2.胆碱能系统及相关酶检测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桦褐孔菌各剂量组大鼠脑组织中乙酰胆碱含量及胆碱酯酶活性均无明显变化。3.自由基及其相关酶检测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桦褐孔菌各剂量组大鼠脑组织中SOD和CAT的活性明显升高,MDA的含量明显降低(P<0.05),而GSH-PX的活性有升高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Na+-K+-ATP酶的活性无明显变化;桦褐孔菌大剂量(2.0g/kg)组大鼠脑组织中Ca2+-Mg2+-ATP酶的活性明显升高(P<0.05)。4.脑组织病理形态学结果:桦褐孔菌大剂量(2.0g/kg)组明显减轻了VD大鼠脑组织皮质区和海马区的病理性损伤。结果显示:桦褐孔菌对VD大鼠具有保护作用,能改善V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减轻VD大鼠脑组织的病理形态学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强抗自由基相关酶的活性,增加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减轻脑组织自由基损伤有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胆碱系统改善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