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州府地处长江三角洲中心,是江南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江南经济迅速崛起,使越来越多的文人和手工业者汇聚到常州。宋元时期的坊刻中心是福建建阳,明清两代转移到以南京、常州、苏州为代表的江南地区。在这中间,常州府的刻书及文学活动从另一侧面反映了江南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学活动的历史。常州文人群体以科举考试、书院、结社及文化世家为中心展开了多种形式的文学活动。这些文学活动对常州刻书业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收集整理文献,刊印成书,既是对常州文学的保留,也是文人热衷追逐的风尚。明清两代常州府刻书,受科举取士的影响以经史为主。坊刻主要刊刻经史、小说、戏曲等,经史类主要为应试举子提供参考书,小说类、戏曲类主要是为市民娱乐服务。此三类均带有谋利性质。三个类别的书籍虽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但都有普及知识和促进文学发展等方面的功能,撇开西方文学的三分法或四分法不论,中国传统认识中的经史等亦属文学。坊刻在传播文学的同时,通过销售促进了区域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在这中间,进士群体刊印自己的书籍都是对自身文学修养的再次提升,是文学活动的一部分。应试子弟欲通过科考入朝为官,需经过学校学习,取得考试资格才能参加应试。书院的职能在明清时期一度发生变化,以明末东林书院为界,清朝建立之前的书院,兼具培养应试弟子和宣传文学(政治)主张的双重功能。清朝建立之后,为加强对文人思想领域的控制,书院变成为科举考试服务的机构。书院职能的转换,意味着书院教学特色和教学内容的改变。从书院刊印的书籍中我们可以看出,越来越倾向经学,最终形成了代表乾嘉汉学的重镇南菁书院。书院文学活动主要有讲学、游历及相互间的应邀作文。书院文人间的交流作品经过整理刊印成册,记录书院文学主张的同时保存了常州府文学活动的常态。文人结社,始于唐代,盛于明清。常州自古就有文人结社的风气,具有文学性质的社团数量可观。随着社团的逐渐壮大,社团开始形成文学流派并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常州府文学社团按入社目的可分为科考性质的入社行为,及简单的附庸风雅之趣。结社行为本身,就构成了常州府文学活动中最为精彩的部分,而社团内的文人,或独自成文记录社团情况,或携众人之力编纂成书,刊印出版书籍。这些成就都记录着常州文学的发展。无论是参与科举考试还是结成社团,作为最强大的经济和文化后盾,家族的力量都不容忽视。常州府望族数量之多,发展之久,是常州府文化传承的主力军。依靠家族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应试学子轻松地决战科场;依赖家族雄厚的经济力量,资助应试子弟出书。家族尤其是簪缨望族,为常州府的刻书业的发展和文学活动的繁荣贡献了家族文学的力量。明清常州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通过书籍生产和传播成为江南刻书业不可或缺的一角,为文学活动的展开奠定了物质基础;常州文人围绕科举考试、书院、结社及家族而展开的一系列文学活动,为刻书业的繁荣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双轨并进的常州府,以独特的姿态傲立于明清文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