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丹丁卡人习惯法研究

来源 :湘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huawuqi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丹,战乱不断、政变频繁的代名词。在这样一个以信奉伊斯兰教为主、地跨非洲两大文化地理区的国度,生活着一个固守传统文化的民族——丁卡人(Dinka)。丁卡人社会及其文化所蕴含韵味十足的传统气息,深深地吸引了众多西方学者的目光,他们或者通过实地考察,或通过对前人所写资料的整理和提炼,对丁卡人的社会及文化等做了详尽的介绍与深入的研究。作为其民族灵魂的反映——习惯法,虽受到原宗主国和国家法不同程度的冲击,然而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至今仍然统治着丁卡各部族人民,且处于实质上混沌、形式上不成文(口头)与成文(汇编)并存阶段。对于丁卡人而言,社会的变革乃大势所趋,而作为与社会互动的法律,也将经历一次由传统到现代化的转型。至于其转型模式的选择,其转型进程的快与慢、激烈或缓和,取决于外部,更取决于自身。从社会的角度来探讨法律问题,或是从法律角度来看待社会问题,审视法治由传统到现代化转型之中的国家,对本土固有与外来之物,当做何取舍。同时,在处理“传统”与“现代化”关系时,不应将两者作为两极对立的态度而行事。于观念而言,亦即应如何定位和审视本土伦理与外来法律文化之间的关系;于实践而言,亦即应如何在两者碰撞而生的矛盾与冲突中寻求平衡;于超越而言,亦即应如何在两者的契合之中“赋予自身相对于他人的超越性和本土性”。随着丁卡人中一部分人眼界的放宽,他们希望在保留传统价值的情况下,学习与引进外部的先进技术与文化。但是混乱的局势与变更不定的政策,没能为其急待改善的成份(尤其是习惯法)持续提供与营造良好的机会和氛围。然而,丁卡和苏丹的有识之士们绝不会听之任之地消极等待,他们正发起一场旨在保护传统、契合现代的法律革命。
其他文献
矿化线索或矿苗的发现,对地质找矿具有重要意义。找矿理论、方法创新是重要的地质科学问题,一直备受地质学家关注。近年,随着各种成矿、成矿模式的建立,找矿向更宏观更微观演
犯罪被害人学对被害人大量的理论研究和思辨论证,以及被害人学的互动理论揭示了一个事实:在某些犯罪中,被害人并不如人们想象中的那样全然无辜,而是对犯罪的产生与发展起着引
倘若有一个摄影师对一个人说:“我要拍你。”那便等于说:“你很与众不同。” 窥视,固然是人类的癖好之一;被窥视,其实寄寓着更强大的欲望和力量。 —题记  1896年春天,湖南长沙巡抚署后花园,五个小孩并排站立,从左至右依次为陈康晦、陈隆恪、陈新午、陈方恪、陈寅恪。他们的祖父是湖南巡抚陈宝箴。  彼时照相乃是稀罕之事。面对镜头,6岁的陈寅恪有些不知所措。他心中暗自思量:长大后是否难以辨认照片上哪个孩子
上千年来,中国历史上的统治都是以人治为主,而法治建设却十分薄弱。随着近些年来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公众的法律意识、权利意识也有了相应的提高,在此背景下,当今的司法
父母外出打工之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农村),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据2000年五普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其人身权、发展权、受教育权等诸多权利得不到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