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城市的地域性城市空间特色塑造研究与震后城市重建

来源 :北京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13次 | 上传用户:Leon_pro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世界范围内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和城市扩张,中小城市在日复一日向更高、更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逐渐变得面目模糊。对于中小城市而言,其多元化的城市空间特色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失去了自我的精神。附着于空间、建筑之中的精神文化和内涵逐渐失语,源远流长的历史文脉随着不断地拆除、重建与人类文明的生活相隔离。中国中小城市在近年来的建设过程中空间特色的缺失和破坏情况尤为严重,人们已难以辨认其地域性的特征。论文首先研究了中小城市空间特色的理论,总结了目前中国和外国中小城市的发展现状;初探了基于城市设计层面的中小城市空间特色的定义和构成,并构建了地域性城市空间特色的构成要素与对应关系;论文同时研究了中小城市地域性城市空间特色的认知方法及其对人类心理的影响,并探讨了中小城市地域性空间特色的性质和价值,挖掘空间特色的塑造对于中国乃至世界范围的中小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论文其次对中国中小城市的空间特色现状进行了研究,通过结合国内外的研究及实践,反思中小城市的传统和历史被千篇一律的现代建筑割裂的现象,提出了中国中小城市空间特色严重缺失的问题,并对比西方国家,总结出中国对中小城市空间特色理解的偏差。尤其是在近几年的中国,地震灾害严重破坏了城市,震后重建中的城市空间特色塑造具有重要意义。论文最后针对性地总结地域性城市空间特色的塑造对中国中小城市,尤其是在震后城市重建中的作用和必要性。论文最后以城市设计的理论及研究分析为基础,结合新北川实地调研构建中小城市地域性城市空间特色的总体塑造框架,明确了地域性空间特色塑造的总体策略及原则,分析特色要素的提取、转化利用和表达,对中小城市空间特色的整体意象、具体空间特色进行塑造,重点对传统历史区域进行保护和改造,最终形成系统的中小城市地域性城市空间特色塑造的方法。最后论文以陕西省略阳县的城市空间特色的塑造为实践,为论文理论的研究提供实践,对论文的理论研究进行论证和反馈。
其他文献
本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公路隧道照明察觉对比设计方法研究》(项目批准号:51278507)的研究分课题,旨在进一步完善隧道照明标准中最重要的基准参数——洞外景物亮度,为
近代建筑中,越来越注重建筑形式的发展,然而却忽略了建筑的本质,本文以语言学中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为理论基础,结合结构主义与符号学,以彼得·艾森曼的卡纸板住宅为研究对象,以图
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得城市气候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雾霾”天气已然成为众多城市常见的气候状态,城市的空气质量与居民的健康状况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城市微气候的核心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农民、农村问题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关键。苏州作为我国城乡一体化试点之一,以农业现代化为抓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21世纪的世界正在“从工业化时代走向信息时代,从工业社会走向后工业社会”。在此背景下,全球范围内的许多城市都掀起了工业建筑改造与再利用的高潮,相关研
据国家统计局2016年2月底发布的数据,2015年中国城镇化率已达56.10%,重庆同年城镇化率高达60.94%。受城市迅速扩张、人口急剧膨胀的影响,新建都市区内的传统寨堡,一方面遭受
全球化大背景下,文化的趋同造成了景观环境缺乏自身特色和个性。对场所的研究是营造景观特色的必由之路。基于场所的景观迈过了民族主义的局限、超越了地域主义的泛化,它不再是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而我国的经济、社会观念以及老年事业的发展却很大程度滞后于老龄化的进程,集中表现为我国的社会养老设施的数量严重不足和现有的社会养老
学位
目前,旅游小城镇正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建设。这些城镇空间发生着急剧地变化,空间拓展的速度已经远远超出了自组织的调控范围,城镇空间建设若没有人为规划的指导将付出惨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