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铅钎料电化学迁移的原位观察与研究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qui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印制电路板上电子器件集成密度的不断提高,焊点除了由于散热不好引起的热疲劳等问题外,焊点之间发生的电化学迁移问题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已经成为电子封装领域的一个重大课题。与此同时,人们的环保意识正在日益增强,美国、欧盟等国都相继立法对铅的使用进行严格限制,无铅钎料的开发和应用正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但是,对钎料尤其是无铅钎料的电化学迁移过程开展研究还比较少,在我国基本上还是空白。本课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本文使用五种无铅钎料以及两种含铅钎料,制作了具有一定结构的合金样片和焊点样片,利用定电压法和扫描电压法两种水滴实验方法以及环境模拟试验方法,对电化学迁移过程进行了原位观察和研究。 为了满足课题开展要求,我们自行设计和建立了水滴实验和环境模拟试验装置。水滴实验装置结构合理,能够满足原位观察和间距、外加电压等条件实验的要求,并利用该装置进行了临界短路失效电压的测定;环境模拟试验装置具有密封良好,能够长时间运行,并且实现样片表面绝缘电阻连续测定的特点,利用该装置在温度75℃、湿度99~100%RH和外加电压100VDC条件下对四种具有代表性的钎料的焊点样片进行了试验,在120~200小时的时间范围内观察到电化学迁移短路失效。 电化学迁移过程是一个复杂过程。本文从阳极溶解、离子迁移、电子转移和电结晶等角度,对电化学迁移过程涉及的包括孕育期、短路失效时间、沉积物发生位置以及成长外形等在内的诸多问题和现象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解释。 实验结果表明,外加电压和间距对短路时间有非常显著的影响。此外,在对各种钎料润湿性能、电流-电位曲线、金相结构以及各种合金元素的电位-pH平衡图的基础上,对钎料合金样片和焊点样片由于样片结构不同而表现出明显短路时间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总体而言,无铅钎料表现出比含铅钎料更优异的耐电化学迁移能力。 无铅钎料电化学迁移的原位观察与研究实验还发现,对于每一种钎料,都存在一个临界短路失效电压,低于这个电压时就不会发生电化学迁移短路失效现象。在0.15mm的水滴实验条件下,我们对各种钎料焊点的临界短路失效电压进行了测定。 在利用扫描电压法进行研究时,根据短路电压得到的钎料耐电化学迁移能力结论与定电压法根据短路时间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这说明扫描电压法也是一种快速而有效的判断钎料耐电化学迁移能力的方法。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水滴实验条件下的电化学迁移发生在样片表面,而环境模拟试验条件下的电化学迁移发生在基板内部。对此,我们从样片制备条件、基板材质以及试验环境的角度进行了解释和说明。
其他文献
1.磁场中均匀定向纳米粒子的合成与性质研究在含有0.2 mol dm-3苯胺和1.2 mol dm-3盐酸的混合溶液中,在780 m T磁场强度下,用恒电位法(0.7 V)合成了平均直径约为95纳米的均匀定
近年来,基于多线性成分的多维校正方法受到了分析化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借助于“数学分离”辅助或代替传统的物理化学分离,可以实现在未知干扰共存下感兴趣组分的定量分析。
铜基纳米材料因其优异的性能,及储量丰富、价格低廉的特点已成为了研究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铜基纳米材料制备方法简单,应用范围宽广,在催化、传感器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本论文采用操作简单、条件温和的液相还原法,合成了一系列铜基纳米材料,探索了不同结构、性能的铜基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并对其光学吸收、染料吸附、热催化性能进行了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在常压80℃水溶液中,调节溶液酸度,以NaH2PO2为还
红外光谱法是高聚物的结构表征和性能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因其具有操作简便,重复性好、取样少、不破坏样品等优点因此近些年来被广泛应用于聚氨酯的结构分析、反应动力学及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