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下颌前导功能矫治器治疗青少年骨性Ⅱ类患者效果研究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ctorhao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研究以Twin-Block对青少年骨性Ⅱ类患者的治疗效果为对照,从骨性指标、牙性指标和软组织相关指标的变化来评价隐形下颌前导功能矫治器(时代天使A6,中国)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筛选2018-2021年间于吉林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接受隐形下颌前导功能矫治器及Twin-Block矫治器治疗的患者49例,其中28例接受Twin-Block功能矫治器治疗(TB组),21例接受时代天使A6隐形功能矫治器治疗(隐形组)。收集患者治疗前(T1)、治疗后(T2)的头颅定位侧位片并导入Dolphin Imaging 11.9软件中,分别测量两组患者的牙性指标、骨性指标及软组织Holdaway分析法指标,使用SPSS 24.0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对于骨性Ⅱ类下颌后缩的青少年患者,经正畸治疗后,两种矫治器均减小了患者的面部突度和前牙覆盖,协调了上下颌骨矢状向关系。1.两组患者治疗后SNB角均显著增大、ANB角和Wits值显著减小(P<0.01);但隐形组的SNB角增加量显著大于TB组(P=0.013),ANB角、Wits值变化量比TB组有增大的趋势,但组间无统计学差异。2.TB组患者治疗后SNA角显著减小(P<0.01),而隐形组治疗后没有显著性差异。3.两组患者治疗后Go-Gn长度均显著增加(隐形组P=0.018,TB组P=0.019),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4.TB组患者治疗后S-Go/N-Me比值(P=0.010)和Ar-Go值(P<0.01)均显著性加差异,而隐形组治疗后差异不显著。5.两组患者治疗后MP-SN角变化均没有显著差异,但在隐形组有减小的趋势。6.两组患者治疗后U1-SN角(隐形组P=0.046,TB组P<0.01)、U1-PP角(隐形组P=0.004,TB组P<0.01)、OB(隐形组P=0.005,TB组P<0.01)、OJ(P<0.01)均显著性减小,但两组间改变量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B组患者矫治后L1-MP角(P=0.001)有显著性增大,而隐形组没有显著性改变。7.两组患者治疗后H角(隐形组P=0.019,TB组P<0.01)、Si-H距离(隐形组P=0.003,TB组P<0.01)均显著性减小,鼻突度(隐形组P=0.039,TB组P=0.02)均显著性增大,两组间改变量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B组矫治后软组织面角(P=0.001)显著性增大,而隐形组没有显著性改变。研究结论:1.隐形下颌前导功能矫治器对于骨性Ⅱ类下颌后缩的患者能达到TB矫治器改善下颌后缩的效果。2.隐形下颌前导功能矫治器较TB矫治器能实现更多的下颌前导量,TB矫治器对上颌骨有更明显的抑制作用。3.隐形下颌前导功能矫治器和TB矫治器都能促进下颌骨长度生长;隐形下颌前导功能矫治器有使下颌发生逆时针旋转的趋势;TB矫治器可促进下颌升支垂直向的发育,但由于治疗中后牙建立咬合的方式,仍表现为下颌发生顺时针旋转的趋势。4.隐形下颌前导功能矫治器在控制前牙倾斜度方面优于TB矫治器。5.隐形下颌前导功能矫治器和TB矫治器都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软组织侧貌,但TB矫治器使颏部形态更为协调。
其他文献
背景牙本质发育不全(Dentinogenesis imperfecta,DGI)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根据Shields分类,可分为牙本质发育不全I型、II型和III型。其中,牙本质发育不全II型和III型仅影响牙齿,牙本质发育不全I型(DGI-I)是遗传性牙本质发育不全伴成骨不全,主要由编码I型胶原蛋白的基因突变所致,但具体发病机制尚未阐明。本研究对1例牙本质发育不全I型家系的致病基因
学位
研究目的:大面积骨缺损缺乏自行愈合的能力,需利用骨替代材料为其提供支持以促进其成骨,理想的骨替代材料需要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充足的孔隙率,良好的生物活性及生物相容性并且来源充足。3D打印能够构建出满足上述要求的骨支架材料并且可以根据患者需要制备成特定的形状。在众多的3D打印技术中,最常用的是挤出型3D打印,因为其设置相对简单,运行成本低,打印速度快。本研究欲通过碱/尿素溶液通过反复冻-融的方式溶解
学位
目的:通过锥形束计算机成像技术(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不同骨面型下颌颊棚区的骨量与安全距离进行分析,初步探究影响颊棚区的骨量与安全距离的因素,为临床中安全植入微螺钉提供指导。方法:从拍摄CBCT的患者影像资料库中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正畸患者资料120例,将DICOM数据导入Smart V2-CD图像处理系统,生成头颅侧位片,对头颅侧位片进行定点测量分
学位
实验目的:从体内和体外实验探索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在兔施耐德膜修复中对胶原沉积的效果和机制。实验方法:1.选取5只日本白兔构造左右两侧施耐德膜穿孔模型,定义右侧为PRF处理侧,左侧为对照侧。2.术后14天通过H&E染色比较两侧术区施耐德膜浆液腺数量。3.术后14天通过Masson三色染色观察两侧术区胶原沉积情况。4.组织块培养法分离兔施耐德膜衍生细胞(rSMDCs)。5.细胞免疫荧光染色鉴定
学位
前言:牙隐裂是仅次于龋病和牙周病的导致牙齿丧失的第三大原因[1]。裂纹隐匿于牙釉质和浅层牙本质时,患者一般无明显异常感觉,但当其进一步发展时,细菌沿裂纹这一通道入侵可能会导致牙髓症状、隐裂牙综合征和牙齿脱落。对于部分因牙隐裂导致需要冠修复的患者,针对不同类型的隐裂纹,全冠修复能否发挥保护作用、遏制裂纹扩展等问题仍未有明确的解答,这类治疗方案的理论基础等仍需进一步的研究。本文将对隐裂最为好发的下颌第
学位
二氧化碳(CO2)作为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最为绿色环保的方法是借助可再生光源将其转化为高附加值的燃料长期使用,但是在催化反应体系中,光生电子空穴的快速复合一直严重制约半导体的光催化活性,所以如何增强光生电子-空穴的分离效率一直是光催化领域的研究热点。铁电材料由于在一定温度下能够产生自发极化,有助于解决光催化反应过程中光生电子空穴的复合问题。但是绝大多数铁电材料为宽禁带半导体,吸光吸能差,为此已
学位
目的:1.通过对比骨性I类均角患者在拔牙矫治前、后牙颌面结构的形态和位置以及上气道的尺寸,研究成人上气道对拔牙矫治的反应。2.通过将上下颌切牙和磨牙矢状向移动量与各段气道大小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探究拔牙矫治中影响气道大小的关键因素。3.通过对比不同牙齿移动量下气道矢状径的长度,评估能够引起气道大小明显变化的牙齿移动量。方法:选取自2012年3月-2019年11月在吉林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进行拔
学位
报纸
研究目的:一瓶装通用型粘接剂系统,也称为“通用型粘接剂”,为临床提供了更为简便和灵活的操作方式。这类粘接剂不受粘接模式的影响,既可使用酸蚀-冲洗粘接模式,也可以选择自酸蚀粘接模式。但继发龋仍为粘接修复失败的主要原因。如何提高树脂-牙本质粘接界面的稳定性和耐久性,是粘接修复体系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合成了一种可光固化抗菌性三氯生衍生物(Triclosan derivative,TCS-IH),将其加
学位
因龋病、外伤、牙体发育异常等原因造成的牙体缺损是口腔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随着牙体缺损程度的增加,其修复方式从充填治疗到嵌体治疗,再到全冠修复,当剩余的冠部牙体组织继续减少,不能直接为全冠提供固位和支持,且牙根条件良好时,桩核冠即成为了主要的修复方式。桩核冠的应用寿命差异较大,其修复失败主要包含两种形式:桩核脱落或者牙根折断。目前应用的金属及陶瓷桩核材料机械强度较好不易折断,但由于弹性模量较大,易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