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画报是晚清以来出现的一种媒介,以“图像”为主的形式,在当时深受欢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上海为代表的现代都市文化和消费文化勃兴,各类期刊、画报蜂起,《大众》画报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另一方面,上述媒介的兴起又反向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本文以罗兰·巴特的符号学理论为基础,结合图像分析法,文体分析法、历史研究法、统计研究法对《大众》画报所载照片进行分析解读,以探究《大众》画报如何试图通过影像建构现代化的民族国家。作为一个大都市的现代媒介,《大众》创刊的背景是上海的“摩登”文化。本文在厘清创刊背景的前提下,初步探明《大众》刊载的内容,对其进行分类,是进一步解读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本文以两大主线即“影像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和“影像与摩登时代的大众生活”来深入解读《大众》刊载内容及其现代性。其一,《大众》刊载12期连载王小亭“中国游记”,以及连续刊载7期“中国名山影集”,边疆地区和中国名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以影像的方式固化为一种符号,强化了一个国家民众对于领土范围的认同;其二,《大众》大量刊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物肖像、生活场景,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对少数民族的“观看”,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其三,新闻性是《大众》的办刊追求之一,其新闻报道分国内时事和国际时事,国际新闻是民众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在大量的会议和外交影像中,民众对于主权有了更深的认识;其四,三十年代出现了航空救国的热潮,军舰、飞机也是《大众》刊载的热点,对于民众确立海防意识有积极意义。以上四点刚对应了构建一个现代民族国家必不可少的要素:以民族认同为前提,拥有明确的领土范围和独立的主权,且需要有力的国防保障。是为论文第二章的论述内容。第三章从大众生活层面展开。“摩登”文化背景下,以上海为代表的现代都市生活,开始向传统生活发起一系列挑战。其一是身体解放带来的妇女留新式头发,着新式衣服,举办新式婚姻,提倡自由恋爱。其地位提升,不再是男性的附属,对于健美、活力的追捧构成了三十年代的一个标志特征特点。其二,《大众》注重从日常生活的寻常景物中发现美创造美,致力于提升大众审美文化修养,从而建确立现代公民意识。总体来说,《大众》以“影像”的方式回应了我国的现代化发展进程,同时,对于民众意识上的现代化不遗余力的进行启蒙与引导,《大众》刊行跨度为1933-1935年,虽然短暂,但是其对于现代化建构的努力值得肯定,同时,也给予我们启示:现代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是某个报刊能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整个国家、社会、乃至民众共同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