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试图通过对六十年代生作家所创作的成长小说作出研究,进而对这一代作家的“文革”记忆与想象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梳理、分析和研究,并概括出其书写特征,总结其“文革”记忆与想象的生成原因。本论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三章。第一章主要通过对文本的分析,概括出六十年代生作家所创作的成长小说中的“文革”记忆与想象,首先从主人公是主动接受社会文化规范的塑造还是被动承受“文革”给予的精神苦难两个方面,总结出六十年代生作家所创作的成长小说中的两类成长模式,并指出,在这些成长故事中,主人公的成长都未完成,人物或夭折或向社会妥协或留下不可磨灭的精神创伤。再根据文本从极权政治之下的心灵、身体、伦理等三个方面总结其“文革”的记忆与想象的主要内容,即极权政治之下的恐惧与孤独、“文革”时期社会对身体的规训及家庭伦理道德的坍塌。第二章详细探讨六十年代生作家的成长小说的书写方式,即在叙事视角上采用儿童视角,并多采用第一人称回顾往事的方式,传达了其独特的历史经验,其次,通过荒诞化的叙事手法,如语言上的反讽、狂欢化,情节的夸张、变形,情境的反讽、喜剧化,荒诞化的人物塑造,展现了“文革”奇观。第三章着重分析六十年代生作家的成长小说中“文革”记忆与想象的生成原因,从社会——消费社会、文学创作趋势——私人记忆的呈现、个体心理——童年创伤记忆和创作动机——自我命名的需求等四个方面,对作家“文革”记忆和想象的生成原因进行探讨。总体上,无论是将“文革”描述成阳光灿烂的天堂,亦或是将之叙述成人生中挥之不去的梦魇,六十年代出生作家立足历史的边缘地带,打捞岁月长河中的个人记忆,讲述自己特殊的“文革”成长故事。成长与历史的共振,恰使得他们的小说呈现一种复杂的态势。他们一方面讲述了与前代作家不太一致的“文革”故事,但另一方面,由于这代作家整体上是“文革”的旁观者,六十年代后期出生的作家对“文革”的经验与记忆还相当有限,他们对“文革”的艺术表现自然也受到一些限制。在对“文革”历史复杂性的把握上、在对艺术境界的大开大阖的开拓上,这代作家都不无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