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生作家的“文革”记忆与想象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demachi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试图通过对六十年代生作家所创作的成长小说作出研究,进而对这一代作家的“文革”记忆与想象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梳理、分析和研究,并概括出其书写特征,总结其“文革”记忆与想象的生成原因。本论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三章。第一章主要通过对文本的分析,概括出六十年代生作家所创作的成长小说中的“文革”记忆与想象,首先从主人公是主动接受社会文化规范的塑造还是被动承受“文革”给予的精神苦难两个方面,总结出六十年代生作家所创作的成长小说中的两类成长模式,并指出,在这些成长故事中,主人公的成长都未完成,人物或夭折或向社会妥协或留下不可磨灭的精神创伤。再根据文本从极权政治之下的心灵、身体、伦理等三个方面总结其“文革”的记忆与想象的主要内容,即极权政治之下的恐惧与孤独、“文革”时期社会对身体的规训及家庭伦理道德的坍塌。第二章详细探讨六十年代生作家的成长小说的书写方式,即在叙事视角上采用儿童视角,并多采用第一人称回顾往事的方式,传达了其独特的历史经验,其次,通过荒诞化的叙事手法,如语言上的反讽、狂欢化,情节的夸张、变形,情境的反讽、喜剧化,荒诞化的人物塑造,展现了“文革”奇观。第三章着重分析六十年代生作家的成长小说中“文革”记忆与想象的生成原因,从社会——消费社会、文学创作趋势——私人记忆的呈现、个体心理——童年创伤记忆和创作动机——自我命名的需求等四个方面,对作家“文革”记忆和想象的生成原因进行探讨。总体上,无论是将“文革”描述成阳光灿烂的天堂,亦或是将之叙述成人生中挥之不去的梦魇,六十年代出生作家立足历史的边缘地带,打捞岁月长河中的个人记忆,讲述自己特殊的“文革”成长故事。成长与历史的共振,恰使得他们的小说呈现一种复杂的态势。他们一方面讲述了与前代作家不太一致的“文革”故事,但另一方面,由于这代作家整体上是“文革”的旁观者,六十年代后期出生的作家对“文革”的经验与记忆还相当有限,他们对“文革”的艺术表现自然也受到一些限制。在对“文革”历史复杂性的把握上、在对艺术境界的大开大阖的开拓上,这代作家都不无欠缺。
其他文献
邬贺铨院士认为:智能家居是物联网很重要的应用组成部分,与老百姓生活紧密相连。智能家居不存在垂直行业应用的探讨,不需要过多地讨论商业模式;可以在对家庭独生子女的看护、
设计了一种基于RFID和ARM的医疗器械智能控制系统。采用STM32F107控制MFRC522射频芯片与射频卡进行通信,识别患者身份信息和消费信息,利用USB转换芯片实现单片机与PC机之间的
<正>随着电视产业与动漫产业在国内的蓬勃发展,将综艺节目的片头设计以动画艺术的形式呈现成为了一种符合大众审美习惯的必然,片头动画在综艺节目的视觉包装与品牌传播中发挥
研究目的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人们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服务需求与卫生资源在不同医疗
<正>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4G高速网络时代的全面到来,使手机新闻客户端的开发应用日益成为城市台推进与新兴媒体融合、抢占多屏终端的重要举措。目前市场上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3年以来福建省固定资产投资持续较快增长,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对福建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拉动作用。未来一段时期,投资需求仍将主导拉动福建经济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的变革与发展,社区作为社会管理的基层单位,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关于社区发展的理论研究也不断充实深化。中小学作为社区中的必要公共基础设施对社区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持续快速发展,2014年3月16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发布,城镇化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不少学者十分重视城镇化与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系统地开展城市绿地区域规划,提高绿地建设质量,是解决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的有效途径之一。植物园作为城市中大型的绿地区
<正> 康濯:这次评茅盾奖,提出作品要有点史诗性,要有反映生活的深度。现在年轻人有很多新的观点,走在我们前面了。我们要加紧学习。另外,我再谈一点。我们省里一个领导同志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