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战略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55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要害是农业劳动生产率过低、农民太多、就业严重不足的问题。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尽管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传统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模式,只是想方设法让农民离开农村进入城市,至于离开农村后的结局怎样,城市能否接纳他们,他们进入城市后能否留下来,劳动力转出后的农村经济社会能否取得发展等问题,则缺乏系统的研究和论证。结果,伴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空壳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越来越深化,城市就业问题日益越来越突出,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的成本越来越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道路越走越窄,从而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陷入新的困境。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要调整改革和发展思路,使改革和发展重点适度向农村倾斜、向“三农”倾斜。把“三农”问题摆在突出位置来抓,把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到与城市就业同等重要的高度来抓。转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战略思路,以社会全局为着眼点,以创新转移模式为突破口,以提高“三农”为基础,来谋划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措施,即通过发展农村夯实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础和平台,通过提高农民增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技能和竞争力,通过敞开城市大门通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道路,通过建立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创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良好市场环境。 全文分为八章,各章主要内容和核心观点如下: 第一章和第二两章从总体上把握了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及其转移状况,为全文的理论分析、战略选择和政策制定奠定了现实基础。中国农村劳动力规模大,富余比重高。农村劳动力过剩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难题。人口的高增长率与低生产力矛盾、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工业就业比重低以及就业结构转换滞后等是农村劳动力过剩的一般原因,其中,人口高增长率和低生产力矛盾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头等难题;而政府对资源的垄断造成城乡发展和工农发展失衡、片面追求 GDP 增长导致以城市和工业为中心、不合理的政策阻碍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非科学发展观忽视了农村发展等则是导致中国农村劳动力过剩的特殊原因。需要指出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一定的失业人口也是正常的,这是特定的生产方式的产物,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路径和方式做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农村劳动力转移中还存在着制度性、经济性以及农村劳动力自身性的障碍因素,存在着片面强调提高城市吸纳能力而忽视农村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性偏差。这些障碍和偏差不仅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彻底转移,还诱发
其他文献
本文所论唐代商业题材诗歌是指唐诗中一切与商业活动有关的作品。文章从商业题材切入,首先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唐代商业题材诗歌从初盛唐至中晚唐不断发展的趋势及其与
目的探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疾病的临床护理体会。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到武汉市第二社会福利院就诊进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精神疾病患者10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必然趋势。然而,这种转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甚至可能是一个困难、痛苦的过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
齿轮作为传递运动和动力的基础零件,在工业发展的历程中,一直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当今全球工业化和信息化时代,齿轮及其相关技术仍是世界各国学术界和企业界高度重视和
<正> 2002年9月15~20日在武汉召开了第五届国际猕猴桃学术会,来自20个国家的16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大会通过口头报告、墙报等形式就世界猕猴桃产业的生产、市场、遗传与育种
电力系统稳定是电网安全运行的关键,一旦遭到破坏,必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灾难性的后果,世界各国不乏惨痛教训之例。在诸多改善发电机稳定性的措施中,提高励磁系统的控制性
经济学作为一门单独的科学自从出现以来,已走过了数百年的发展道路,逐步形成了以概念、假设、数据以及数学模型为基础的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在经济学研究中占据了主流地位
<正>矮化苹果树整形修剪方法很多,有自由纺锤形、细长纺锤形、高纺锤形等。通过我们在陕西凤翔县多年的观察与实践,认为高纺锤树形更适于矮化苹果树。1整形目标成龄树667m2留
<正>蜜脆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园艺系以"Macoun"与"Honeygold"杂交培育而成的中熟苹果新品种。2001年引入陕西,经多点区域试验,蜜脆苹果表现产量高,品质特优,抗性和适应性强,色
20世纪后半期以来,处于社会转型进程中的众多社会主义国家,都遭到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困扰,社会主义执政党必须适应时代要求的变化,改革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从理论上讲,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