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翻译研究的日益发展,人们发现翻译研究中的许多问题不能仅仅从语言层面上解决,因此研究者开始深化翻译研究的层面,拓展翻译研究的范围,现在已经不再完全局限于语言层面的研究。“文化转向”的出现,为人们打开了更加广阔的研究视野。与此同时,翻译的主体——译者及其体现出的译者主体性也逐渐成为研究者讨论与研究的焦点之一。作为翻译的主体,译者长久以来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人们无意或有意地忽视与无视译者的存在,将其在翻译活动中置于一个较低的地位。然而,任何人类活动,都不能脱离人类主观性的发挥与影响。翻译作为人类的一项实践活动,在操作过程中,理应会受到人自身的主观因素的影响。这一现象是必然的,也是客观存在的。译者的主观性被称为译者主体性,译者的主体性会影响译本的质量,也会促使译本形成各自的风格。但与此同时,译者主体性的概念内涵又较为复杂,作为研究的对象需要从多个方面去考察。由于译者主体性的存在,人们对于译本的分析与评价也要考虑从译者的角度出发,历史地、全面地分析与看待译本的特色与局限性。本文选取了莎士比亚的著名戏剧《哈姆雷特》的两个中译本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比较与分析。分别对朱生豪与梁实秋的中译本,从译者生活时代、译者经历、翻译活动过程等方面进行分析;随后又对译本本身的翻译策略与语言特色进行分析,从而证明了译者主体性的存在,并分析了译者及译者主体性对于翻译译本的影响。本文主体分为四部分。第一章介绍了译者在传统观念中的地位以及人们对其认识的局限性。介绍译者主体性的含义,指出译者主体性是译本中译者无法抹去的印记,是译本特色所在,也是评价译本时需要考虑的部分。第二章简单介绍《哈姆雷特》及其在中国的翻译情况。第三章着重介绍并分析朱生豪与梁实秋的个人背景与翻译经历。第四章重点对比分析两个译本。从外部原因与内部原因两方面展开分析两部译作的特点及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外部原因包括时代特点,赞助人等因素;内部特点,从译者自身特点及译本特点入手,分析译者的翻译原则,翻译策略,语言特色等。最后进一步陈述译者主体性对译本特色的影响,强调译者的地位不可忽视的观点,并且指出不同特色的译本对读者及社会产生的影响有所不同,应全面地、历史地评价不同特色的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