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关于赋体源流问题,学界多从传统赋学理论入手,较少直接返归上古用赋的历史场景,考原赋体发生的制度根源。上古时期,随着礼乐、用诗、教学、游说、侍御等制度的变改,言语文辞之施用逐渐从典礼仪式中分化、独立出来;其功能不断增强,促使赋的属性由仪式职能、向言语技能、再向文辞体式演变。具体来说,上古赋观念及其体制变迁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赋诵由瞽矇执掌的诗乐演述程式泛化为士大夫在议政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赋体源流问题,学界多从传统赋学理论入手,较少直接返归上古用赋的历史场景,考原赋体发生的制度根源。上古时期,随着礼乐、用诗、教学、游说、侍御等制度的变改,言语文辞之施用逐渐从典礼仪式中分化、独立出来;其功能不断增强,促使赋的属性由仪式职能、向言语技能、再向文辞体式演变。具体来说,上古赋观念及其体制变迁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赋诵由瞽矇执掌的诗乐演述程式泛化为士大夫在议政外交场景中的基本职能,然尚不具备文体功能。在西周乐官体系中,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大师以“六诗”教瞽矇,赋诵的职官职能得以确立。其中,诵作为“乐语”项目,指以京畿雅言吟咏;赋作为“六诗”项目,与诵义涵相通,是瞽矇在审音辨律后进行诗歌传述的一种方式。此时赋诵仅是西周诗乐演述程式中的一个环节。进入春秋时期,作为“九能”之一的赋经历了职能泛化;“升高能赋”不再是瞽矇专官职守,而是贤能有才的士大夫在礼制场合履行的一种基本职能。赋诵行为的言语成分虽得到增强,但依旧未从礼制仪式中独立出来。第二阶段:春秋晚期至战国前期,赋诵作为私门言语教学培养的技能,其言语功能凸显,然文体观念还不明晰。在礼崩乐坏的形势下,从中央到地方的国子教学体制都遭受严重破坏,以儒、墨为首的私门教学承接其培养人才的宗旨;传统的赋诵职能亦下移为私门言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这一过程中,诵潜藏的言语功能愈发强势,赋因其仪式职能属性丧失而被诵融摄。孔门言语科对赋诵的习学和使用不再有场景及职官的限制,其泛指有声律地口读、咏唱行为,是集中体现君子修养的言语技能。相比之下,由于摒弃诗乐音声之事,墨门仅将赋诵作为服务于谈辩训练的一种基础技能。此时,赋虽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礼仪束缚,但其文体要素潜藏在诵中。第三阶段:战国中晚期至秦汉之际,赋因指称文学创制行为而具备文体内涵,其文体观念及文辞体式初形。随着社会政治形势急剧恶化,游说谈辩之风大盛,言辞成为施谋诱利、辨义倡仁的主要途径,促使诸子愈发强调对言辞内容、形式之增饰;其赋诵类言辞即体现出譬谕类情、敷演铺排等艺术特征。另一方面,篇章简牍成为主要的文献载体,更适用于著书立说、表情达志等需求。因此,时人逐渐倾向于将口头唱诵之韵辞付诸文本书写,赋名即被用以指称这种文学创制行为。荀子、屈原师徒及秦汉之际的陆贾等人较早进行了辞赋创作实验,表明赋的功能和创制特性已被初步感知。辞赋作为诸子著述中一类特殊的文体体制渐趋独立。第四阶段:西汉初期至东汉晚期,辞赋体制发生创变,大赋、小赋体制成型。经过汉初的修养生息,武帝时需营造与强盛国力相匹配的宏大文化气象,辞赋之能被作为征选材士,尤其是言语侍从之臣的重要标准;士人献赋、逞缀文属辞之能的风气由此弥盛;这是汉大赋夸饰奢丽、鸿裁雕画体制成型的制度基础。武帝时期南方文化被正式纳入主流经术文化,亦促使辞赋体式由汉初的多源并流走向融通。受此文体发展轨迹影响,《汉书·艺文志·诗赋略》运用多重标准对辞赋进行集中分类,实则是赋体观念的一种特殊表达形式;它反映出时人对赋体体式已有自觉区分和统摄意识。当国运盛极转衰时,辞赋创作目的由润色鸿业转为言道讽谕、抒怀言志,使得辞赋体式亦开始出现分化的趋势;至东汉中晚期,这种分化逐渐明晰,文辞精细、篇幅短制、体物抒情的小赋因更利于观照自身境遇、抒发一己之情思,而成为辞赋创作主流。由此形成大赋、小赋殊制并行的汉代辞赋格局。综观这一历史进程,“登高能赋”所标举的“能”的精神贯穿始终;在不同阶段,“能”的内容与赋观念发生及其体制变迁是基本对应的。这一精神揭示出用赋者的言语能力、创作能力一直得到尊重,亦隐含了赋对社会需求和制度规约的策应。研讨赋的生成机制及文化精神,对于进一步探究中国早期文体的发生及其制度根源应具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随着电子和电气设备的广泛引用,电磁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航空航天、柔性可穿戴电子等领域对电磁干扰(EMI)屏蔽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优异的屏蔽效能(EMI SE)之外,EMI屏蔽材料还必须具有低密度、一定的机械强度和柔韧性以及良好的环境稳定性。近年来,由聚合物基体和导电填料组成的导电聚合物复合材料成为轻质、高强和高性能EMI屏蔽材料的研究重点。然而,由于导电聚合物复合材料的高渗流阈值,通常需要高含
本文通过分析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特·赛因巴雅尔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以及洪子诚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这三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呈现的纳入少数民族文学的方法和观念,阐释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对少数民族文学的“强化”和“弱化”现象并剖析“强化”和“弱化”的具体意义及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探索构建文学史观念层面上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民族国家观。第一章以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为入口
本文利用Python软件筛选历史街区高频语料库并选取形容词,采用SD法与Hololens2搭载的混合现实环境结合的方式,对苏南地区历史街区不同类型公共空间进行场景重现,探究影响历史街区公共空间建成环境的因素。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提炼历史街区公共空间的四类评价因子,在各评分基础上解析不同类型公共空间建成环境特点,为公共空间优化提供数据参考。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由于具有软组织高分辨率、多断层成像以及无电离辐射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癌症的早期精确诊断。为了克服MRI自身灵敏度和对比度较低的缺陷,很多情况下需要引入造影剂,以增大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间的对比度。MRI造影剂一般可分为T1和T2型,分别提供造影变亮和变暗的信号。相比于T2型造影剂,T1型造影剂因其提供的变亮信号更易被识别和
城市滨河公共空间是多层面要素公共构成的一个复合体。对于构成复杂的城市滨河公共空间而言,对空间系统进行深入研究;对空间品质分析评价方法进行选取、优化整合,并最终建立一套科学的、全面的、可操作性的城市滨河公共空间品质评价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根据评价体系结合相关的评价方法,评价方面不仅局限于某种特定的研究方法,而是多方面的、综合性更强的可量化的评价方法。文章基于场所空间理论,对影响城市滨河公共空间品质的相
清初顺治朝中期以新科进士为主体的翰詹科道等侍从近臣,其选任历练循照帝王推行的“内升外转”之法。其实施不仅在导致新贵阶层分化的同时,还造就了更代时期庙堂文学的多种样态。杨思圣、周体观、施闰章等同期外转官员,其宦途遭际与文学创作共同组构并展示了历史非常态下横跨明清两代知识分子集体性的生存境遇与心史图景,具备一定的有别于以往从遗民与贰臣两大群体的身份视角探察清初诗歌风貌演化与士人心态变迁的文学史、文化史
近年来,有机太阳能电池(Organic solar cells,OSCs)因具有重量轻、高柔性、可大面积溶液法加工、低成本等优点而受到广泛关注。迄今为止,基于非富勒烯体系的OSC的能量转化效率(Power conversion efficiency,PCE)已经超过18%,展现了未来商业化应用的广阔前景。然而有机光伏材料较低的激子扩散长度使得OSC活性层厚度较薄,导致其光吸收不足,阻碍器件性能进一
20世纪末以来,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的双重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研制可从周围环境中广泛捕获能量的清洁供能平台,是解决供能短缺和环境污染的重要方向。水的蒸发具有普遍性和自发性,以水的蒸发驱动流水经过功能化纳米通道而持续产生电能的水伏发电技术,可以将环境中热能转变为电能,是一种具有前景的绿色环境能源捕获技术。然而其目前还面临着洁净环境水源稀缺、环境温度较低以及热补给缓慢等挑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首先
目的 考察干燥工艺对冰硼痔疮栓浸膏粉成分含量和粉体物理性质的影响。方法 采用常压干燥、减压干燥和喷雾干燥对冰硼痔疮栓浸膏进行干燥,通过测定β,β′-二甲基丙烯酰阿卡宁、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大黄酸、芦荟大黄素、盐酸小檗碱、盐酸黄柏碱成分含量;构建冰硼痔疮栓浸膏粉物理指纹图谱并计算相似度,比较不同干燥方式对冰硼痔疮栓浸膏粉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 喷雾干燥后浸膏粉各有效成分含量均高于常压干燥和减压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