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金融抑制现象,主要表现在利率限制、信贷配给、高准备金率以及外汇管制。这些金融管制尤其是利率管制,减少了金融系统的储蓄来源,限制了金融业的发展,同时还导致了资金配置和资金使用的低效,不利于经济金融的长期发展。因此,他们主张放开利率管制,实现利率由市场自主决定,消除利率管制所带来的种种弊端。根据这个理论,上世纪70年代掀起了金融自由化的浪潮,并且在80年代被许多国家效仿,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利率市场化是这些国家金融自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更有效的配置资源的方式。利率市场化是一项国内金融体制改革的过程,是政府或者货币当局逐步放松或放弃对利率的直接控制或限制,让资金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利率水平的利率决定机制的变迁过程。
我国从1986年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允许各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在人行公布的法定利率基础上适当上浮;同年9月,国家体改委和人行正式批准温州市为全国金融体制改革和利率市场化试点城市,标志着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正式开始。1992年,我国在中共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中央银行按照资金供求状况及时调整基准利率,并允许商业银行存款利率在规定的幅度内浮动”这一文件明确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设想。我国从1996年开始采取了具体渐进式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过程。整体上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批发、后零售的战略。1996年6月1日,中国人银行建立起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拆借利率由拆借双方根据市场供求状况自行决定;同年国债开始尝试市场发行,部分国债发行利率施行市场招标;1997年6月,银行间债券市场正式启动,并放开了债券市场的债券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1998年3月,改革贴现利率和再贴现利率的生成机制,放开贴现利率和转贴现利率;1998年9月,放开了政策性银行发行金融债券的利率;随后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利率全面放开;1999年9月,成功实现国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招标发行;1999年10月,人民银行放开了协议存款利率;2000年9月.外币存贷款利率管理体制开始改革,人民银行下放了外币贷款和300万(含)美元以上外币存款利率的自行定价权,300万美元以下存款利率由中国银行业协会制定;2002年3月,人民银行在统一境内中、外资金融机构外币存、贷款利率管理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下放了非中国居民的小额外币存款利率的自行决定权;2004年10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五次上调境内商业银行美元、港币小额外币存款利率;2006年4月28日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2006年8月19日再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可以说,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走到了最后一步,放开银行存款利率,全面实现利率市场化。但是根据国际经验,实现利率全面市场化后有可能会出现宏观经济波动的风险,同时考虑到我国金融体系的风险管理能力较差并且金融市场仍普遍处于分割状态,所以笔者认为选择一个适当的,对整个宏观基准面、股市、金融衍生品、债券价格都起到风向标作用的货币市场基准利率,是全面利率市场化之前的重要一步。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结合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选取经验,总结出货币市场基准利率选择的一般原则,对我国各种货币市场利率(主要是再贴现利率、央票发行利率、短期国债利率、银行间国债回购利率,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及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等)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得出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制度背景下我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应以银行间债券市场回购利率为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结论,最后指出影响发挥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作为基准利率的职能的问题以及完善建议。本文共分四部分:
第1章导言部分简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本领域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工具、逻辑思路和文章结构。
第2章首先从利率入手,对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概念做了界定,并与央行基准利率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货币市场基准利率具有市场性、基础性、相关性和系统稳定性四个核心特征;其次强调了选取适当基准利率的必要性,即选取适当的货币市场基准利率是金融市场效率的基础,是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必要环节,有助于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是央行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再次参考其他国家选择基准利率的经验,得出市场基准利率的形成主要有两条基本途径:一是以货币市场交易报价为基础形成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以伦敦银行间拆借利率为代表;二是以短期国债的发行与交易确定的收益率作为金融市场中的基准利率,以美国国债市场形成的收益率曲线为代表;最后笔者对货币市场基准利率选取的一般原则进行总结,提出从基准利率的基础性、系统稳定性、市场主体结构、市场交易量、市场工具结构、利率期限结构、与其他经济指标的相关性七个方面进行分析选择的原则,为第3章货币市场基准利率选取分析提供理论基础。
第3章首先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的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选取实践做了简要介绍,分析指出在我国改革过程所选取的五种基准利率即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债券回购利率、银行间回购定盘利率、路透中国债券参考利率、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优势和缺陷:其次对我国现有的各种货币市场利率,包括再贴现利率、央票发行利率、短期国债利率、银行间国债回购利率及同业拆借利率进行逐一分析,认为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和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是是可供选择的货币市场基准利率:最后,从利率的基础性和稳定性、市场影响力、市场工具结构、与其他利率的相关性、与货币供应量的相关性、与宏观经济指标相关性方面运用历史数据采取对比分析法、相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对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和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作进一步的实证分析。
第4章是根据第3章的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得出在我国实现利率全面市场化之前,遵照基准利率的选择原则并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是当前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最佳选择;其次指出影响发挥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作为基准利率职能的问题,包括一级市场供给不足,二级市场交易效率不高,市场交易品种单一以及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条块分割;最后针对目前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了完善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建议,即通过多种方式增加市场交易者,丰富交易品种,逐步推行做市商制度,促进交易所国债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协调统一。
本文的创新之处:
以往对基准利率选取的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是研究主要放在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与相同种类不同期限的利率之间的相关性即期限结构相关性以及基准利率与其他经济指标的相关性上,对基准利率与其他市场利率变动之间的相关性方面研究不足,即基准利率的变动对其他市场利率产生的影响,而这一点是选择基准利率的重要因素。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对金融市场基准利率的基本属性及选取的一般原则给出系统的归纳,从利率的基础性和稳定性、市场影响力、市场工具结构、与其他利率的相关性、与货币供应量的相关性、与宏观经济指标相关性方面运用历史数据采取对比分析法、相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给出了较完整的分析。同时在对我国现有的各种货币市场利率进行比较分析时,加入了今年刚正式推出的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并对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与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作了进一步的实证分析,从而对中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选择研究更加完善。